? ?我們這兩周來一直在情詩和唯美詩詞中講李清照,講千古李易安,講到聲聲慢,我自以為已經(jīng)到了情難自已,難以維系的地步,把自己的講的感冒,講的發(fā)燒,講的徹夜難眠,本來我也以為到了聲聲慢,一定是有關(guān)李清照的最后一篇,可是昨夜徹夜難眠,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學者,去解讀像李清照這樣千古以來偉大的詞人,不能只有感性的解讀,還應有理性的思考,這才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所有今天再講一首如夢令,借這首小詞我們審視一下李清照為什么可以成長為朗朗清輝照古今的易安居士,詞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有關(guān)這首詞有幾個要交代的地方,第一如夢令的詞牌是古代時候唐莊宗李存勗,也就是愛唱戲的李天下創(chuàng)作的,它原來的詞牌名叫“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有一種說法是蘇東坡,說李存勗的詞中有“如夢如夢”,就把詞牌名改為“如夢令”。東坡居士一改之后,這個詞大方異彩,但是關(guān)于這個詞成就最高的毫無疑問,還是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我們前面講過她的昨夜雨急風驟,也是一篇很有名的,但是在那首詞之前的最有名的就是這首常記溪亭日暮。
? ?第二是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問題,有一派認為兩首詞創(chuàng)作于時間大致相當,都應創(chuàng)作于李清照婚后的時間,大致在李清照18歲到23歲之間;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首詞作與她婚前,也就是她從老家來到汴京之時,大概是十六七歲,總之是她18歲嫁給趙明誠之前。甚至有些人認為這首詞應該是她的處女作,所以在有些李清照的作品年表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它就列在十六歲,是李清照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詞。
我個人比較同意后一種說法,也就是這首詞作應該是李清照婚前所做,甚至是剛剛來到汴京不久所做,這樣一來導致我不能同意我的師爺,也就是著名國學大師,憑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一個人編撰了《全宋詞》的一代詞宗唐圭璋先生的觀點,他認為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的“常”字,可能是被訛誤寫錯了,唐老引宋人陳景沂《全芳備祖》所記載的這首詞,因為在這里就寫為孟嘗君的嘗,這個“嘗”是曾經(jīng)的意思。唐老認為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日所做,所以應當為曾經(jīng)的意思,“嘗記溪亭日暮”就是曾經(jīng)在溪邊游玩到日色已晚,姐妹們沉醉在優(yōu)美的景色中竟然忘記了回家的路,所以唐老認為寫為經(jīng)常的“常”一定是訛誤所致。
? ?但是我個人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要是寫于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偶然想起少女時和伙伴們一起,那確實可以寫作“嘗記”也就是曾經(jīng),但是如果是這首詞寫于她十六七歲,也就是她剛剛從明水老家來到汴京的時候,這時候雖然京城的一切確實帶來新奇的感受,可是天性自由的李清照,卻常常想起在明水老家時和女伴們一起玩樂,也無不可。而且我覺得這樣更能反映出李清照當時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來到京城之中,雖然眼見著繁華無數(shù),可是我們知道李清照,她的性格,她的本質(zhì),卻是繁華落盡見真存,清照天然萬古稀。身處繁華的都市,她卻能常常想起在老家,在溪邊廳中玩耍到日色一幕,和女伴們沉浸在優(yōu)美的景色之中,竟然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之后,大家趁著夜色趕緊調(diào)轉(zhuǎn)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女伴們大家嘰嘰喳喳的叫聲,劃船聲,爭渡聲,驚起了一灘明鷺。真是多么純潔無邪的一副畫面啊,一圖天然萬古稀。
? ? 怎么體會這種天然萬古稀的畫面呢,還是興于詩成于樂,一言不合來唱歌吧,我前面在吟誦另外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時候,有些朋友跟我說,這不像吟誦的調(diào)子么,很像現(xiàn)代的流行歌。確實如此,原來的如夢令吟誦是這樣子的,而我個人認為呢,它不能完全表現(xiàn)詞中的意境,而用了漢樂府相和歌的曲調(diào)進行演奏,而相和歌詞和現(xiàn)代音樂是非常相近的,尤其是長歌之調(diào),那么這首如夢令的吟誦應該是這樣的。而我個人認為用相和歌的長歌調(diào)表現(xiàn),更能體會這首詞的意境。
? ?當然悄悄的改編一下,不要讓我的老師知道,不然不知道他會怎么說我。當年老師教我們吟誦的時候可是一板一眼,非常嚴格的。不過我想就算是老師知道他也會鼓勵我創(chuàng)新的。就像李清照,你看,她的創(chuàng)作也好,她的生活也好,即是充滿創(chuàng)新的精神,因為她有獨立之精神,所以她的生命是自由之成長。
? ?從這首小令的如夢令中,常記溪亭日暮,可以看的出來,你看十三四的李清照和女伴們一直玩到日色已暮,玩到興盡方歸,為什么會誤入藕花深處呢?一是因為天色已晚,二是因為沉醉不知歸路啊。就是說她們不光是在外面玩,還在外面喝了酒,十三四歲就在外面瘋玩,而且喝到沉醉不知歸路。而事實上我們知道李清照一生好酒,而且酒量還不小,還喜歡玩各種賭博游戲,比如說打馬,雙陸,而且逢玩必贏,從來沒怎么輸過。所以前些年我的好朋友楊雨老師在百家講壇解讀李清照的時候,說她好酒,好賭,還引起選入軒然大波,其實這種好酒好賭只是表面現(xiàn)象,這個背后的真正含義是這個少女自由健康的成長。要知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李格非是著名的蘇門后四學士,向來以治學嚴謹出名,而且北宋以來,隨著理學的影響,當時的社會對女性的束縛也越來越嚴重,女子無才便是德,漸成共識,我們在講聲聲慢的時候也提到,晚年在江湖飄零的李清照,除了從身邊的幾幅金石文字和趙明誠留下的《金石錄》,借此來解脫對往事的懷念,除此之外,身邊別無親人,生活凄清凄苦百無聊賴。她晚年看到朋友的十歲小孫女聰明伶俐,就想將一生的才學都教給這個小女孩,但是這個姓孫的十歲小女孩卻說,才藻非女子事也。直接了當?shù)木途芙^了那么偉大的李清照,后來陸游為這個孫姓女子寫墓志的時候,居然還認為這樣的話說的好,以陸游這樣的熱血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可見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能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李清照,那是宋代文學史上多么難得的奇跡啊,我想這就是我最后一講要講李清照如夢令的關(guān)鍵的地方,我們要去思考一下,是什么造就了后來那個光照千秋的李清照。
? ?首先,家庭教育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以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非常重要,李清照能夠養(yǎng)成獨立之精神,能夠在少年時代就自由的成長,這和她父母的教育一定是息息相關(guān)的,和她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一定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李格非自不待言,連宋史記載李清照的母親也說她善文事,也就是知書達理,而且腹有詩書。李格非雖然向來以禁言著稱,但對女兒的教育上卻非常有格局有眼光,李清照搬到汴京之后,李格非知道女兒的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甚至主動拿當時著名文士的詩文名作給女兒看,讓她模仿學習,甚至鼓勵她唱賀,有一次,李格非拿了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張文潛的《讀中興頌碑》,拿給女兒看,在父親的鼓勵下,十六七歲的李清照立刻做了兩首,《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在接下來的詩友聚會當中,李格非主動拿出女兒的和詩,給張耒和晁補之看,張耒和晁補之雖然詩名早著,但是一見之下卻驚為天人,晁補之甚至和李清照結(jié)為忘年之交。所以回頭來看張耒的原作和李清照的兩首和詩,就知道李清照為什么能成就后來的易安居士了,張耒的《讀中興頌碑》是寫的湖南祁陽當?shù)赜兄闹信d頌碑,是講的唐代安史之亂之后,郭子儀等名將平定叛亂,迎來大唐中興的局面,所以張耒的讀中興頌碑開篇說:
玉環(huán)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
潼關(guān)戰(zhàn)骨高于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鐵馬從西來,郭公凜凜英雄才。
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
? ?這開篇就是講的中興名臣的功績。而李清照的賀詩卻說: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 ?怪不得眾人驚奇,張耒從歌頌入手,十六七歲的李清照卻能從反思和批判入手。大唐固然有中興,但是安史之亂的根由和原因到底在哪兒呢?十六七的李清照就有這樣的思想和眼光,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她在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寫到項羽,杜牧只是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而李清照卻能遠超其上,說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格局眼光與境界,尤其是內(nèi)在的價值與價值高下立判。所以在父親的引導與呵護下,有一個健康的、良性的、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一路走來的李清照才能保有生命里健康、自然的天性,加之又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良性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尤其是在婚后,這種交流和碰撞一直在延續(xù),只不過碰撞的對象從父親,亦師亦友的晁補之張耒等人,換成了她心愛的丈夫,有宋一代最偉大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所以李清照成長為最有獨立精神,最有自由思想的一代女詞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僅就詞的創(chuàng)作而言,李清照寫過著名的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這在詞史、詞論上實為一大里程碑也。所以這樣的李清照我們就可以理解,她為什么一方面寄以相思情深,深情拳拳;另一方面又擁有獨立的人格,思想深刻。即是是面對她的丈夫,她深愛的趙明誠,在趙明誠擅離職守臨陣脫逃之后,她雖然依然愛著他,可是就像面對那個只知道南逃的朝廷一樣,擁有獨立之精神的李清照,毅然發(fā)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批判。
?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的晚年非常凄苦,晚景非常悲涼,國破家亡,夫死物散,為了趙明誠臨終保護文物的囑托,整整二十七年,帶著那些文物西藏東躲,流離失所,不僅被人偷,被人搶,被人騙,還被世人冷眼嘲諷,甚至還被狼子野心的騙婚,騙婚之后,謀財不成,甚至對李清照拳腳相加。在那樣的時代里,大概也只有李清照不甘命運的這樣安排,奮起反抗,將張汝舟告入獄中,但這在宋代絕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而且根據(jù)宋律,李清照以妻告夫,也被淪陷獄中,雖然經(jīng)朋友營救,李清照沒過多久就擺脫了牢獄之災,可就是就當是人的記載來看,世人對她都是冷艷的諷刺,嘲諷,嘲笑與挖苦。在人生如此逼仄的困境里,李清照百般無奈走投無路不得不向世人求助的時候,后人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驚奇的事實,就是她寧肯向趙明誠的遠親求助,也不肯向自己表姐求助,而她的這位表姐那不是一般的熾手可熱,簡直可以說是在當時權(quán)傾天下,她的這位表姐就是她二舅家的女兒,后來嫁給了權(quán)相秦檜,至今還在西湖邊和秦檜一起跪在岳飛廟里的王氏,當時奸相秦檜權(quán)傾朝野,而王氏族人莫不雞犬升天,而李清照再苦再難都絕不肯向這樣的奸相夫妻發(fā)出一聲求助。所以我常想這樣偉大的易安居士,她人格的魅力,她獨立的精神,與她朗朗清輝照古今,是何其的相配啊,大概父親李格非給女兒起這樣的名字,也有深刻的寄語和期望吧。
? ?我又常想,在趙明誠死后,在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困境里,是什么支撐李清照支撐了二十七年,歷經(jīng)劫難,受盡白眼,晚景如此凄涼的時候,還能以一篇赤子之心,一種別樣的熱情關(guān)心國事,關(guān)心天下興亡,這是何等的胸襟和魄力啊。同為晚景凄涼,但才女李清照和才女謝道韞以及才女張愛玲的晚景,本質(zhì)上并不一樣。謝道韞婚姻本來不幸,晚年獨自撫養(yǎng)孫兒,閉門謝客,兩耳不聞天下之事。而張愛玲辟居異鄉(xiāng),更仿佛是從世間消失了一樣,不言不語,不吭不響,獨自在一間小屋告別了這個冷漠的世界,過了很多天之后,人們才在她洛杉磯寓所的地上,發(fā)現(xiàn)她早已冰涼的尸體。所謂哀莫大于心死,和先前謝道韞,和后來的張愛玲,從所能擁有的,所能經(jīng)受的,命運的坎坷,靈魂的悲傷的角度看,都比不上李清照,李清照有著世人難以想象的哀傷,可是卻沒有哀莫大于心死,成為一具行尸走肉,她一直到她孤寂無助的晚年,她靈魂的深處,依然向陳寅恪先生說的那樣,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才是李清照,即是苦難的命運,讓她如漫漫寒夜里的古月,那也要朗朗清輝照古今,這才是偉大的李易安,即是要歸去,也要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