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一首李志的《門》,聽我從幾個現象說起。
一、最近的招聘
7月份,部分要招聘一名產品人員。
我做了下圖的表格,一方面給上級表達我的評價思路,另一方面方便自己面試現場做個記錄。
幾輪面試下來,表格都填不滿,或者最后跳躍性問幾個問題,讓自己看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面試。這時候其實是一邊寫,一邊想著以什么話語打發對方離開。
為什么填不滿呢?回頭想想,大概是因為重要的東西我已知道答案,其它都不再重要。或者說,當重要的素質靠譜時,其它素質通常正相關,反之亦然。
二、產品老鳥們在懷疑職業未來
公眾號「劉言飛語」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產品經理們,五年后你們會在哪?》,劉飛通過描述身邊幾個5年經驗PM的轉型故事,向讀者輸出了一個結論 -- 產品經理崗位未來出路有三:做導師、帶運營、做管理。作者說,單純的「做產品」并能給從業者提供長久的職場道路。
類似的言論其實過去兩年有不少,去年業界媒體流行過一篇文章《產品經理們,五年后,你們會失業嗎?》(吐槽一下標題相似度),來自騰訊一位產品總監叫劉菲。她是從幾個角度去展開這個命題,屬于邏輯演繹。結論是恐慌有理(就像下面圖片所述),但還要前進,最后正面去給產品人員幾個「術」的建議。
在錘子T2發布時演繹不露臉脫口秀的朱蕭木,也曾在微博評論一個設計話題時說,「有技術誰TM做產品經理啊。」
他們說,如果未來這個行業泡沫爆了,第一類上街乞討的人是產品經理。
三、行業一直流行黑產品經理文化
從《產品經理是條狗》的自黑,到行業新崛起的媒體用「有腦子的產品經理極度稀缺以至于他們的腦子可以賣高價」的H5游戲刷屏,我們永遠能在互聯網上看到各種產品經理花式黑。是的,因為門檻極低、稱謂高于能力、行業造神導致外圍者不切實際的向往,這個職業的從業者總體來說活該被黑,但是職業(行業)本身不該,就像保險。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我說,恐慌是不必的,恐慌意味著我們還不夠強。
我再說,求求哪家大廠能發起行業職稱整頓行動,有些人只能叫需求工程師(太喜歡用這個詞,精準)。
因為,產品經理的真正能力是設計和增長。
不想列舉一二三四,不想做邏輯演繹,我們來簡單粗暴拋結論。
所有對用戶和需求的理解最終都轉化為設計
所有的行業的關注和敏感最終都是輔助設計
所有對技術的理解最終都是讓設計有合理邊界
所有跟程序員撕逼獲勝都是讓設計付諸實現
文案也是設計,跪著求設計師改掉圖更不用說
所有運營和推廣,就是做增長,區別只是鏈條中不同節點
所有數據獲取、分析和敏感度都是輔助增長
所有的細扣流程最后都是為了轉化率,轉化率就是增長
「傻逼,這些我都懂,你只不過是把事情歸納起來,拋概念罷了。」
「是的,但是傻逼,這不就是商業中最共通、最底層的兩個環節嗎?」
「老子知道這些很重要啊,但老子一個人,還能上天把這些活都干了嗎?」
「知道你不能上天,但你要都涉及,最好抓核心的事項去涉及。」
「蠢嗎?上有總監,側有運營和設計,人家干得好好的,我怎么插手?」
「蠢嗎?產品經理在一個機構的職能邊界就是沒有邊界,邊界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再說,如果他們都很牛逼,你老板就不用招你了。」
「呵呵,問題是我實際日常工作就是畫原型寫文檔跟進度,我還能咋整?」
「呵呵噠,那你趕快申請給自己換個職稱叫需求工程師吧,不要再給行業抹黑。還有,你牛逼你可以跳槽啊。」
「但我就是邏輯說不贏程序員,道理拗不過設計師,那還能咋?」
「去死或者請他們吃飯大保健。」
好,不鬧了。
我覺得,不,事情真相本來就是:
真正的產品經理應該精通設計和增長,至少其中一項。這兩項能力,擺在任何一個商業體系中都是普適能力。牛逼了就不單是一個好技工,還能做一個靠譜的創業者。要說有什么缺少的,那就是商業思考能力和商務合作/談判能力,這些都需要積淀,偏「道」。而所有與行業有關的,往往都是最好學的,最表層的知識,甚至不能稱為「術」。
當然,技術不是我們擅長,技術創新我們只能跟在身后,或參與其中,把技術轉化為一個好產品。這時我們需要一個科學家,或者程序員。
「大傻逼,那我們還不是會面臨行業泡沫被失業,或者被年輕人擠掉嗎?」
「小傻逼,想想你家樓下轉角那家快餐店,哪天你覺得你來干,絕逼能比他們賣出更多的快餐,或者你覺得它應該改造成情趣用品店,你有信心大賣,還怕啥子?」
李嗶嗶 | 貓是毒藥 | wechat: li_b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