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攝影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由于過去照相機是用膠卷拍攝的,不像數碼攝影,可以用軟件修圖,才有以上說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曾經的 “奢侈品”照相機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當年我就是用這種“古董”去拍攝的。無論我如何精心準備,用心拍攝,辛苦得來的攝影“作品”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遺憾”確實隨處可見──哪怕你當時是很小心翼翼地處理,最終也厄運難逃。
追求一件“低水平”的作品尚且不易,更何況是“高水平”的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明白到,完美是難得的理想狀態,而缺陷卻是隨處可見,區別只是大小和多少的不同而已。既然事實無法改變,那就只有改變自己的“審美觀”,開始接受這種藝術上的“遺憾”美吧。
蘇東坡大學士有一經典名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套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說法,“追求完美之心”,同樣“人皆有之”,但能否如愿,則另當別論。能夠得到一塊白璧無瑕的寶玉,這當然是最理想了,但這樣的寶玉到底世上有多少,我不說,相信你也心里有數。事實上,這個世界還是瑕瑜并存、互不相掩的石頭居多。所以,“遺憾”不僅存在于拍照的藝術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隨處可見。
記得年輕時,我參加本市一次文友聚會。“不幸”的是,聚會那天,我有事缺席。結果,集體照就差我一個,留下了“現實生活中的遺憾”。事隔多年,在路上偶遇一位文友,他竟然清楚地記得當年集體照唯一沒有“出鏡”的人就是我,還為我感到惋惜。其實,往事如煙,我早已對生活中許許多多的“遺憾”逐漸“看淡”。此事也不例外。然而,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原來這么多年竟然還有人記得自己當年沒有“上鏡”!本來,沒有照片這個“物證”,這段歷史是很難說得清的。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像”已經深刻地印在別人的腦海中,如今通過搜索引擎,打開”人腦”塵封的記憶系統,把自己“搜”了出來。看來,“遺憾”未必完全是“憾”事,而是“憾”中有“幸”。再說,如果無“憾”,又何來有“遺”呢?──恐怕人家早就把你忘記得一干二凈了。
世事既然自古難全,人生有點遺憾也就在所難免。還是聽蘇大學士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效果。藝術家從“殘缺”中都能發現“美”,我們為什么不能從“憾”事中領略人生的另一番“美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