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是so導―感謝捧場
溫習一下《桃花源記》。
〔正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終)
記得上學時,我們超級羨慕陶淵明,明哥,您老偉大了!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真實的陶淵明: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南北分裂,東晉偏安江南,政治腐敗,廢篡時有,戰亂不息,社會動蕩不安。陶淵明年幼時,東晉的實權掌握在那個自稱不能流芳后世、也要遺臭萬年的大野心家桓溫手中。晉廢帝太和六年(淵明七歲),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立司馬昱為簡文帝,次年簡文帝去世,孝武帝司馬曜即位,由桓溫輔政。不久桓溫病死,由謝安執掌朝政。孝武帝太元八年(淵明十九歲),北方前秦王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伐晉,謝安和他的弟弟謝石、侄兒謝玄在淝水大敗前秦軍,接著又進軍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可是不久謝安便遭到瑯琊王司馬道子的排擠,出鎮廣陵。孝武帝太元十年(淵明二十一歲),謝安病死,政權又落入司馬道子和他的兒子司馬元顯手中,政治更加黑暗,"宦以賄遷,政刑謬亂。又崇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晉安帝隆安二年(淵明三十四歲),王恭、殷仲堪、桓玄、楊佺期等聯合起來反對司馬道子,推桓玄為盟主,政木又又逐漸落λ桓玄和劉牢之手中。晉安帝隆安三年,淵明三十五歲),司馬元顯為了擴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強征江南從奴隸身分解放出來的佃客補充兵役,東土囂然,孫恩乘機起兵,永嘉八郡響應。桓玄與殷仲堪、楊佺期等又生內訌,桓玄進攻江陵,殺殷仲堪、楊佺期,取代殷仲堪做了荊州刺史。三年后,桓玄從江陵南下,攻入京城建康,殺死司馬元顯和司馬道子。晉安帝元興二年(淵明三十九歲),桓玄自立為帝,國號楚,貶安帝為平固王。次年,劉裕從京口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被殺,安帝復位,政權又落入劉裕手中。安帝義熙十四年,淵明五十四歲),劉裕縊死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是謂恭帝。兩年后,劉裕廢恭帝為零陵王,自即帝位,是為宋武帝,建立劉宋王朝,東晉滅亡。不久劉裕又酖殺恭帝。再過兩年(淵明五十八歲),劉裕病死,由宋少帝劉義符繼位。再過兩年(淵明六十歲),徐羨之、檀道濟廢宋少帝為營陽王,立劉之隆為帝,是謂宋文帝。再過三年(淵明六十三歲),淵明便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了。他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