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我們追逐激情,成熟后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傷害,尋找,背離之后,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我一直在想,我是否可以加入這個活動呢?我又沒有上過大學,大學它是個什么概念我似乎并不是非常清楚。曾經每次和朋友一起出去玩,閑談之時他們難免要問我,你說你現在后不后悔沒去讀大學啊?我每次都是義正言辭的說:“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感覺到后悔。除非哪天,聽到說我的那些上過大學的同學他們混的比我好的很多,也許我才會開始感到后悔吧!但是,現在,我尚未聽聞,所以我不后悔,也不至于后悔?!蔽蚁胛易约壕褪悄莻€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那個人吧。
她說,她感到后悔了,當初艱難的選擇完全是因為基于當初的家庭經濟條件的考慮做出的決定。“倘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絕對要讓自己變得自私一點!”
自私一點,讓自己變得自私。這本該就是人的本性啊!為什么她,為什么當初的自己卻是做不出來了。也許我們是早就向現實認了輸,不懂得應該要如何去反抗,反抗這世界本就的不公平,我們那會,還太弱。其實,也怪自己當初不努力吧,不努力就給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找了很多借口之后就可以不努力,不用那么勤奮的讀書讓自己那么累。我上學那會,真的對書本不感興趣,也總是覺得學過的東西都只是為了應試,完全對自己今后的生活沒有什么用。討厭背誦,討厭計算,更討厭政治,討厭國家大事。
我那時不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同學們喜歡看小說,那些密密麻麻的像螞蟻軍團一樣的文字,怎么能有耐心把它讀完?要我的話,除非能把它拍成電視劇,面對那彩色的圖畫,賞心悅目的演員,和動人的背景音樂,我才能把它看的下去。所以跟那些下課就抱著手機看小說的同學們不同,我不看小說,我有空,到底都在做了些什么,我自己也不是記得很清楚了。
那時候老師還非要讓我們看名著,也許有的同學看這些是基于興趣的基礎之上,而我,卻只是為要完成任務而已。所以到現在,能記得的名著,能了解其中真意的名著,我真的想不起有多少。
哎,我自己啊,當初怎么是這樣墮落的走過那段青春的呢?我現在,是悔不當初了。我后悔,并不是因為我聽到那些上過大學的人們混的比我好了,而是在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之后,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缺少的學識真的太多,開始厭倦自己這樣渾渾噩噩的一生。
楊絳先生說的很對:“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b>
我不懂為什么人總是有這樣的想法,做一件事情之前,會先去詢問下別人這樣做可行與否,倘若有人說了我覺得這個行得通,他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去做。有時候好像只是在等待一個肯定的答案,即使自己的腦袋里早就寫好了答案。再確認一遍之后,好像以后后悔起來能怨的人就可以不止是自己一個了,就可以把自責降到最低了。而有時候,這些答案是可以從書本中尋找的到的。那時候你就可以怨書了,只怨書就夠了,甚至連自責都不會有,畢竟你不能把一本書怎么樣。
要說到后悔,也是在我近幾年才開始有的想法。踏出校園之后看的第一本小說是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我為什么會去翻看這本小說,那是因為我當時實在是不懂得該怎么走出重重的困境。而百度告訴我,可以去看看這本書里關于生和死的解讀。我會開始翻看,因為故事的發生和我的經歷有些許類似,所以我想要知道他們是怎么走出來的,或許我也可以。
那時候的心情是處于人生的最低谷 ,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是對我最好的描述。即使身邊有那么多朋友都好心好意的勸我,開導我, 我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走接下來的路。那種痛的感覺無時不刻的糾纏著我,在我入夢前,醒來后。
思念一個不可能在再見到的人是什么感受?思念一個在另一個世界的人是什么感受?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懂,永遠不會。我是感性的,試驗是這樣告訴我的,因為我是右腦思維者,所以痛之于我,會更深刻。
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天晚上開始,我無法在把死還有生看的那么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天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我時常想起,文章中關于木月的描述,作者的心情真的是和我當時的一模一樣,他說木月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我就在想那他又是個怎樣的存在呢?他無緣無故的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像木月那樣,任誰都猜測不出個所以然來。即使我冥思苦想了幾天幾夜,也仍然找不出答案,最后倒是把自己想的有點神經恍惚了。
人的年齡應該是隨著時間一步步的在增長的,然而死去的人卻是不同,他們永遠停留在他們死去的年齡,不會長大,也不會老去,就像木月永遠都只是十七歲那樣,他也永遠只是二十一歲。
人這一生,究竟活下去的真正意義是在哪里?是因為死太痛苦所以不敢選擇,然后茍延殘喘地活著嗎?還是說生活實在太美好,所以不想放棄這美麗的世界嗎?
我想到木月。木月啊,我和你不同,我決定活下去,而且照我的方式好好活下去。你一定很痛苦,我也一樣痛苦,真的。
這個世界上痛苦的原因有很多種,而痛苦的人卻只有一種。這世界上自殺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死去的結局卻只有一種。木月的死帶給直子一生都抹不去的痛,她還以為自己可以堅強的活下去,和另一個人再次戀愛,可是事實告訴了她,這不可能了。所以從始至終,直子,她從來都沒有愛過渡邊,卻莫名其妙地和他發生了關系。也許,她在尋找寄托,也許,她感到了寂寞。可是,誰又知道呢?像這樣承受不了傷痛的人之中,心靈世界在漸漸地扭曲著生長著。
所以最后她還是得去接受了治療,可是這并不能解開她內心的結痂。最后,直子也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如木月那樣,然后帶給另一個人,渡邊,無窮的痛苦。
終于退潮時,我一個人留在海濱。我覺得軟弱無力,無處容身,悲哀化成黑暗包圍我。那種時候,我時常獨自哭泣,眼淚宛如汗水似的滾滾流下。木月死去時,我從他的死學到一件事,而且當做座右銘帶在身上,那就是,“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b>
渡邊終歸是要堅強于直子,他選擇熬過痛苦,慢慢地忘掉痛苦,重新開始過自己的新生活,也可能是因為剛好他遇到了阿綠這樣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所以他的生活慢慢的發生著變化。他也曾想著,是否要忘掉直子這個想起來就讓自己痛苦的女孩,但是這個過程也是痛苦非常的,畢竟直子帶給了他太多的回憶和曾經。所以在不斷的痛苦回憶之中,渡邊漸漸地領悟到了,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 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所以這段回憶伴隨著他,每當他聽到《挪威的森林》這首歌的時候,記憶就撕碎了所有美好的現在,慢慢地撕扯出他和直子的過往,只是這過往,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消散著的。
我追求的是一種單純的真情,一種完美的真情。比方說,現在我跟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丟下一切,跑去為我買。然后喘著氣回來對我說,阿綠,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會說,哼,我現在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從窗子丟出去。我要的愛情是這樣的。
這樣的愛情是多么無理取鬧的,這又該是一個多么不懂事的女孩呢?可是女孩啊,她并不是要故意如此去做的,她只想找一個可以包容自己的男人,一個懂得疼惜自己的男人,因為一輩子太長,不敢失了賭注,輸的徹底。我把你辛辛苦苦買來的蛋糕扔了出去,這件事情,我只做一次,倘使你愿意再為我跑一趟,我就確定你就是那個可以相伴一生的男人,倘使你不愿意,也許我們就要選擇分道揚鑣。所以類似這樣的測驗,一次就夠了,多了,男人會跑 ,沒有,心套不牢。
愛,也總該是基于你我都存在于這世界之上。不然,它就是畸形的,扭曲的。 所以請務必要,好好活著,找一個愿意為你買草莓蛋糕的男人,去愛他,用彼此的愛讓彼此更加相愛,用彼此的愛去培育整片森林。
《大學生活和讀書專題聯合征文》活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