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1
以前聽說過曾國藩,但是沒有細細了解。因為心系教育,所以在朋友的推薦下閱讀過《曾國藩家書》。從書里能看到曾國藩的部分人生觀、世界觀,最吸引我的是曾國藩無論工作有多忙碌,身體有多不舒服,每天都有堅持寫字、看書,堅持寫家信。
想想現在的我們,以忙碌為由,與自己的夢想漸行漸遠,與自己的親朋好友越發疏遠。面對曾國藩的執著,我很汗顏,人生除了吃飯睡覺,總有一件事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總有一件事是我們不能放棄的......
因為欽佩曾國藩,所以近期閱讀了《曾國藩傳》,他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
以往一直覺得,像曾國藩這樣的人物,應該是一帆風順的,才能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才能有那么多成績,才能得到那么多人心。可是,事實并不是那樣。
2
曾國藩的那個年代只有私塾,雖然是在父親的私塾讀書,可是受到的確實最嚴厲的教育。無論是父親還是爺爺,都希望他能出人頭地。那個時候父母對七歲的小孩更多的是寵溺或者放任,別人早已進入夢鄉時,他還在挑燈背誦那些難懂的《詩經》、《史記》;別人還躺在溫暖的被窩酣睡時,他就早已被父親揪起來背誦古文,如果背誦不上還會挨打。因為這,爺爺經常責罵父親,可是曾國藩從來沒有抱怨,所以在同齡人里,他最先能夠背誦孔子、韓愈等大家的文章,他最先能夠自己做詩,他寫的八股文也是最深刻的。不論在家里眼里,還是在鄉鄰的心里,他第一次初考肯定就能中舉。
盡管曾國藩是那樣的出眾,他的科舉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道光六年春,曾國藩參加長沙府童子試,僅僅得了第七名。父親曾麟書覺得孩子是可造之材,自己水平有限,孩子跟在自己的身邊,會誤了曾國藩,便把曾國藩送到遠離家鄉的唐氏家塾,一年后又回到本縣的漣濱書院,經過名師指點,曾國藩學識大有進步。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成為縣學的生員;道光十四年,曾國藩進入長沙著名的岳麓書院學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考中舉人。
在中舉人后的當年十一月,曾國藩就起身趕往京城,然而就在第二年,第一次參加會試的他卻名落孫山,好在這年趕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壽,照例增加鄉會試恩科一次,所以第二年還有一次考試的機會。由于從北京返回老家花銷太大,曾國藩便留在了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會考。在京城的這一年時間里,曾國藩的眼界漸漸寬廣。他除了繼續勤研經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詩詞和古文。他覺得古文可以任意發揮見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縛手縛足的八股文,實在更有生氣,也更有意義。然而,在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會試中,曾國藩卻又一次與落榜。
雖然再次落榜,曾國藩頗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二十六歲,將來機會還很多,這只是一時挫折,將來機會還很多,曾國藩也就淡然處之了。回家后,接下來的兩年里,曾國藩早起晚眠,足不出戶,埋頭苦讀。
到了道光十八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國藩再次抵達了京城。這次會試,曾國藩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他在中試的貢士中排第三十八名,接著在復試、殿試、朝考的成績都很優異,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人生前面的三十年都在為科舉奮斗不息,他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
3
我記得小時候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現在刻苦,今后人生才會輝煌。在眾人眼里也同樣如此,曾國藩的人生也一定是金光閃閃的,可是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那樣的委屈,是那樣的波折。
咸豐二年正月,曾國藩署吏部左侍郎。6月,因母喪歸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訓練兵甲,抵抗起義。
在這之前曾國藩一直想用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夠幫助到大清的子民,他給皇帝寫了很多信,志在改革,可是都被皇帝連連否決了,接受團練這個任務雖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卻是能夠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效忠大清皇帝、大清子民的一個方式,所以,他接下了這個任務,并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下半生。
曾國藩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并清廷上書征用了還只是都司的塔齊布。八月,曾國藩獲準在衡州練兵,并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后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并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咸豐四年2月,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000人,揮師東下。3月,岳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七月二十五日,曾國藩重整水陸各軍后,出師攻陷岳州,擊殺太平軍曾天養,并攻克城陵磯,因功賞三品頂戴。十月十四日取武昌、漢陽,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賞戴花翎。因曾國藩努力推辭,而賞兵部侍郎銜。十二月二日,曾國藩攻陷田家鎮,殺敵數萬,焚舟五千,進圍九江。曾國藩因調度有方,賞穿黃馬褂。
直到同治三年正月,湘軍才被徹底打敗,同年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在整個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因攻戰失敗,萬念俱灰,無顏面對大清王朝自殺兩次;曾國藩帶軍作戰十多年,回家看望家人沒有超過五次;兩個弟弟均戰死在抗壓運動中;他為大清朝鞠躬盡瘁,幾度幾天滴水不進。可是這樣的一個忠臣,皇帝怕他的兵權太大,一直都沒有提升他的職位,最后是胡實在看不下去了,上書皇帝。皇帝因為要依仗曾國藩,才被迫封為兩江總督。
在后來的追剿捻軍時,曾經是曾國藩的部下的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與他平起平坐,甚至官居要位,曾國藩的職位一直都沒有再往上提上半個位置,皇帝都是給予學士位置以示安慰。
4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為當時政治、經濟、教育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雖然一再沒有得到清朝皇帝的認可,雖然一直在被別人排擠甚至落井下石,從未真正放棄過大清王朝,從未對大清王朝有過不忠,就是這樣的愚忠,讓他一直在戰爭中堅持不懈,讓他一直心系民眾,讓他愿意為國奉獻自己的一生,年僅六十多歲,他因積勞成疾逝世。
望著外面的夜空,寂靜而深邃,我們現在面對的不公,相比曾國藩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我們也應該像曾國藩那樣,在落難時不忘學習,不忘攻讀,也許能夠讓自己有更高的眼界,能夠讓我們能夠找到人生的另一條出路。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面對風雨,我們要像曾國藩一樣善于忍耐,善于分析,善于總結,總有一天,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能夠像太陽一樣沖破云層,照耀整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