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世界,讓每個人不堪重負,一有機會就想抽離,從工作,從俗常的生活與人群中抽離,投身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陌生的擁擠與熱鬧里。
如肉肉的花瓣,生生從母體剝離,痛并輕松著。
而每次抽離的決絕,只因為知道歸期,知道回來的是更好的自己。如肉肉渴望著土地,斷一瓣,而重新得一棵,重新開始一叢蓬勃。
國慶中秋長假,早早就跟老公申請,后半段我要出去浪。其實我一直不缺乏自由,困囿自己的只是自己。抽離只是打破自我。或許,需要到陌生的空氣中吸收養分,或許需要另一個空間把自己騰空。讓我們步履艱辛的往往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思想。
記錄這幾天的所看所思,看它們如何以一種侵略者的霸道慢慢驅除內心多時的積垢,那些不時閃現的喜悅,是露珠一樣清新,串起來就是一個春天的開始。
day1 廣美? 看展,看書,聽雨
每一個看畫的人,都渴望明白作畫者的思想,其實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作畫者有時候也未必明白,甚至未必存在思想。
所以,語言比呈現更易偏駁。我的述說只是我作為一個觀者自我的呈現而已。
喜歡這一組作品,駐足很久,第一感覺就是簡單,可是卻有什么打動了我。第一幅或許是溫度,后面三幅或許就是簡潔。所有的內涵都在下半圓,但是卻因為有了上面半圓的純粹干凈,思想才有了出口與過濾的地方。這是不是也是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抽離?
歡樂的氤氳,與,夜的誓言
語言說白了都無味,何況畫。所以,抽離到只剩下一種情緒和氣氛,當我把眼睛從畫面移到題目時我是如釋重負的釋然和認同,相信就是畫作的成功了。
“我把一生縮到最小”
這是這幅畫的題目。這是一種卑微還是一種豁達。怎樣理解都是可以的。
開始看感覺到一絲壓抑和悲涼,一個人活著活著突然驚覺自己只剩下四堵墻和一張床,什么都沒有,包括親情。這似乎是大部分人最終的歸宿。
可是,再看看那張平靜的臉,或許這一切也正是他唯一需要的。抽離,刪除一切繁復,縮到最小。
以前看到很多禽鳥的畫都必然有很多花草樹木,一以貫之的繁榮。看多了,突然看到這三只立在柱子上的雞(應該是雞吧)反而覺得親切自然。明明場景有點不對,但就是這種打破或抽離,讓你生出新的好奇來,讓你更專注去欣賞這些禽鳥的姿態,甚至羽毛。
晚上,不想回通風不大好的公寓,于是問兒子借書。兒子自己給我拿來了他正在讀的《孤獨六講》(蔣勛),對于作者我是不陌生的,之前朋友推薦我聽他講紅樓。無奈紅樓在我心中有種很頑固的高貴,不論誰講都會抵觸,我只愛在文字間體味。所以,聽了兩個章節,聽出滿腹對這個人的不滿,標準的欲加之罪。
坐在廣美圖書館的走廊,很安靜,卻很安心。教學樓的一些課室,以及身邊的圖書館都透出了燈光。那些勤勞的學子的身影,看著都是欣喜的。
看了孤獨六講的兩講,很多道理自己也懂,只是沒有他講的這么透徹和聯系之廣。覺得家有青春期或叛逆期孩子的父母很值得看看這本書,起碼可以讓你少些焦慮和緊張。
孤獨,在某種階段是必需品。哪怕害怕,卻在逃離中學會了成長和適應。
總覺得孤獨時的寂寞難耐,比之熱鬧中的孤獨感更易消化些。
秋雨不期而至,一掃多天的悶熱高溫。坐在走廊里,感覺有絲絲寒意,卻不肯離去。對校園的喜歡是源于對青春的留戀,還是別的,真的不明白。或許,在別的地方世故而謹慎,唯有在校園你會完全放松,回歸簡單純粹。
day2,1850創意園,沙面,省美術館,圣心大教堂,奔跑也是一種抽離,起碼沒有時間沉重
這是廣州六大創意園我光顧的第四個。
舊廠房改造的創意園總能讓我觸碰到一些歷史的痕跡,和改造者的決心與創意。
一個工廠曾經的繁榮在那些大廠房,大煙囪處總能留下一些記憶。
改造者努力將另一種繁榮移植進來。卻又要在某個角落保留它原來的模樣,是對歷史的尊重,還是只是為了制造強烈的對比?
但不論如何繁榮,創意園本身就是一種集體的抽離。自成一個小世界。所以,不時會在一扇古老的木門背后,一條窄巷子的角落,看到一張舒服的椅子,一套安靜的陳設。在商業的幕后,總有一些非商人的情結,而那其實是大多數人對俗常抽離的情結。
兒子給我推薦喬十光美術館。我從1850出來就滴了部摩拜共享單車,打開高德地圖導航,然后就這么傻傻地推著共享單車上了輪渡到了沙面,想起輪渡上的人看我的怪怪的眼神,大概他們心里會說:大姐,你以為沙面沒共享單車嗎?非要如此推著跨過珠江。
沙面的建筑自成特色,不過游人太多。所以我的唯一目的就是趕緊找到美術館。網絡信號不好,在沙面大街與沙面二街折騰去沙面南街,我幾乎把每條巷子都走了幾遍。導航失靈是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我缺根筋,地圖上很多建筑物我都找到,就是不明白該怎么走,我很奇怪我這樣的人只在二年級時迷過路。按道理應該把自己弄丟無數次才對。
直線距離只有不到兩百米的美術館,我用了近半個小時才找到,沒開門。饑餓鋪天蓋地地襲來。
當一個目的達不到,會很快產生第二個目的,這是補償心理。
我就這樣走進火車頭法國餐廳,跟著指示牌進入一節車廂。車廂行李架上的箱子,帽子很符合我們對歐洲粗淺的認識。但吃客卻很中國,除了他們還懂得適當壓低講話聲。桌子偏高,椅子偏矮,餐具都是大大的白瓷盆或碟。不知道是因為夠不著的原因,還是低糖的反應,好幾次刀叉重重碰到瓷盆發出清脆尖銳的聲音,讓自己無地自容,但看看周圍跑動的孩子,以及只顧著照顧孩子的父母們,又釋然了,還好,這是在中國的法國餐廳。
翻了三本餐單,最想吃的就是鵝肝和甜品。一個是前菜,一個是餐后食品。不點個主食會不會被笑話?一個連吃個飯都諸多顧慮的人如何談抽離?
結果,點了鵝肝和意粉,放棄了甜品。結果,意粉很一般,而且鵝肝配著玉米餅基本夠了,深深遺憾沒有點深愛的甜品。而如果點了甜品估計又會膩歪了。人哪總是貪心,于是,無法對某個食品專一,也就無法完全體會到一個食品所有的魅力。
15:30抵達省美術館。假期展覽也不多,而且感覺不是很高端,但依然收獲不少。發覺自己對各種題材的畫都喜歡,為某處細致的刻畫由衷贊嘆,為某種新奇的構圖而駐足。自從自己也學著亂涂亂畫,就會更留意人家的細節和顏色。拍下某個細處供日后玩味和學習。
這是臺灣畫家許東榮的一組漢白玉雕塑,沒有細致的,完整看出身體部位的刻畫,感覺是在對漢白玉這種高級材料的施暴。但又不得不說,他的作品比起傳統的漢白玉人像雕塑讓你更想去探究。他應該是更致力于去抓形態和氣勢。堅硬的石頭玩出飄飄衣袂的輕盈流暢這也是不簡單吧。
最上面那兩個人是廉頗和藺相如,看了很久沒看明白,希望明白的人跟我說道說道。
根植于傳統,卻從傳統抽離,這也是每個畫家畢生追求的。
這組畫也是許東榮的,分別是《星空》《夜空》《楓林》感覺還是有點看得明白,特別是夜空那幅,走遠了回首能看看隱隱的一輪圓月藏匿其間。
而他的另外一輯記憶符號1-8除了顏色其他的都感受不到。記憶是私隱的,相信他也只是為自己記錄罷了。或者宣泄完他也什么都沒有記住。觀者又何須自存煩惱。
省美術館三樓一個“萬語國”展覽是孩子作品展覽。
在人類有語言之前,如何與同類,與其他物種溝通?探索,用最本真的思想,探索未知,創造萬種表達方式……
這是這個展覽的設計初衷。
結果的呈現讓人感動。
孩子的思想充滿無限創造力,現場的每一處展覽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
感覺最大的是孩子的創造力被呵護和尊重,這應該是傳達給觀者最好的態度和養分。
看到一個六歲孩子臨摹的達芬奇手稿,看到三面墻壁組成的眼睛墻,看到一個個創作的空間……
還有一面墻留給來看展的孩子,現場有紙有彩鉛蠟筆,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坐下來涂鴉一翻,然后光明正大地把畫作掛上省美術館的人墻壁。
震撼,感動。
把孩子的涂鴉做成萬花筒,連環畫冊,燈箱,新媒體播放,還有一處設計很出彩,就是三條船,黑色的背景,打上燈光,很驚艷,仔細看,其實里面就是很粗糙的孩子的涂鴉的拼湊。
如此簡單原始的涂鴉被如此鄭重的設計和對待,相信對涂鴉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以及觀者都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和尊重。
我覺得,尊重,是這個展覽傳遞出的最好的信號。
讓孩子從我們的束縛中抽離,回歸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才擁有孩子,擁有未來。
省美術館17:00關門,走出來意猶未盡。
想起兒子提議可以去看看圣心大教堂。打開高德地圖,也就不到10公里,騎行預計時間25分鐘。
于是,再次滴一部摩拜,信心滿滿出發。
二沙島的環境很舒服,騎行是一種對自然的親密接觸,流淌的風和風景,都在心間留下溫暖。
但是,過了橋,進入城市的繁華,感覺就不一樣了。
認路是一個難題,躲避車流是另一個難題。
根本聽不清導航說的話,人停下,似乎導航也短路。
習慣了導航,自己的思維也在退化。剛開始對大方向是很清晰的。后來,在每個路口停下重啟導航,一次次因為導航短路而脫離正確方向,折返,重啟……
原本25分鐘的騎行時間用了90多分鐘,然后,還發現那個教堂所在地就是之前老爸住院住宿附近。
人生有很多無意的重逢和回歸,是不是就是提醒你所有的折騰最終也是回到原地。但不折騰就沒有意義。
踩著月色回歸,手機沒電自動關機,心沒有一絲慌亂。
你以為的所有牽系,有時候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緊急。
抽離是一種更真實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