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包括養心,養性和養生。
2.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瑕,何瑕治事?
3.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天冷時就想夏天舒服,天熱時,又想冬天的好,一年四季,都沒有舒服的時候。如果能放下這些不切實際的念頭,那么,無論身在何處,環境怎么樣,都能夠感到安定,粗茶淡飯勝過餓肚子,茅草房好過露宿。人生如果能知足,就會消除煩惱,得到快樂。
例子:
一天,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時,遇到一個信徒,正懷抱著一捧鮮花來供佛。無德禪師認得這個信徒,他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摘鮮花來供奉佛祖。無德禪師非常欣賞地說:“你每天都這樣虔誠地用鮮花供佛,來世會得莊嚴相貌的福報呀!”
信徒回答說:“這是應該的,每當我帶著鮮花來到佛殿時,便感覺到心靈寧靜清涼,可是一回到家里,心靈馬上就被塵世的喧囂所干擾,變得很煩躁。我又不能離開塵世,可是在塵世中,人如何才能保持一顆清凈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我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給花換水,
并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泡在水里容易腐爛,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是呀,保持清凈心,就像你每天給花換水一樣道理,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去掉變質的、不好的雜念,就可以了。
信徒聽后,歡喜地作禮,并且感激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后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很多人就像這位信徒一樣,常說想逃離塵世,去山間過閑云野鶴般的日子。好像變了環境,就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就能讓自己得到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實,正如陶淵明的詩中所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只要我們的心靈能夠消除雜念,無論在哪里,都能得到真正的寧靜。
4.一個心中裝滿欲望的人,即使身居深山古剎也無法平靜;一個內心無欲無求的人,即使住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浮躁。世上的煩惱多,皆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很多欲望和煩惱。假如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和擁有的,用不著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那么世間還有什么煩惱能侵害我們呢?
5.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
6.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著到了某個程度了,伸手去擋住,說: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知止是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
7.“一粥一飯”的說法來自一個佛教故事。
仰山禪師問師父溈山禪師:“師父,等您圓寂之后,如果有人問起師父的道法是什么,我該如何回答?”
溈山禪師只說了四個字:“一粥一飯。”
為什么說一粥一飯呢?因為在禪宗的寺院,早上吃一頓粥,中午吃一頓飯,晚上不吃東西,所以,僧人每天只吃一粥一飯。溈山禪師這樣回答,是不是說他每天只吃粥吃飯混日子就可以了?當然不是,禪師的意思是說,無論人有多少欲望,其實每天只需一粥一飯就足夠了。就算你是皇帝,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天三頓飯,溈山禪師用“一粥一飯”四個字告訴人們要學會知足。
8.曼德拉說:當我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身在獄中。
9·怎么樣息謗呢?
就是無辯。人要是受了誹謗,千萬不要分辨,因為你越分辨,誹謗反而弄得越深。比如一張白紙,偶然誤染了一滴墨水,這時你不要動它。你不動它,它就不會再向四周洇開。倘若你立刻想要它干凈,一個勁去擦拭,那么,墨水一定會擴大面積,玷污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