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我們的幼兒園》,一部讓人飆淚的日本電影,5個孩子因為小伙伴洋武得了絕癥而偷偷從幼兒園跑出來,踏上了去尋找洋武的冒險之旅。
雖然是兒童劇,但卻帶著兩個深刻的主題,分離與死亡。
劇中的有兩個非常感人的分離場景。一個是康娜與洋武在醫院病房表演了幼兒園畢業典禮,康娜模擬了已經排練過很多次的畢業場景,深情的唱著畢業歌曲,讓病中的洋武作為一個觀眾體會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畢業典禮。而康娜并不僅僅想讓洋武只是當個小觀眾,她拉起洋武的手,問他,洋武是大哥哥嗎?洋武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對小學的生活充滿了期待,也給了洋武勇氣和力量。當兩個小朋友站在椅子上,給弟弟妹妹們送上祝福時,那股認真勁讓人忍俊不禁,但也對孩子們純真的友誼以及感恩之心深深感動。
這個分離的場景是康娜跟洋武的一場告別。她知道洋武得了重病,去到一個他們無法再相見的地方,她的到來,滿足了洋武的一個心愿,就是能參加幼兒園的畢業典禮,而康娜真摯的表演,兩個孩子在模擬的畢業典禮的嚴肅的儀式感,都讓這種分離得到了升華。康娜壓抑著內心的悲痛,帶著笑容與洋武在病房完成了他的畢業典禮,這既是邁上童年的一場告別,也是兩個孩子之間的告別。人生旅途,我們在不斷的成長,也是不斷的告別,跟自己的過去告別,跟曾經同行的伙伴告別,雖然這些離我們而去,但留下的卻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精神的一部分。
另外一個分離的場景就是正式的幼兒園畢業告別儀式,孩子們即將離開幼兒園,離開朝夕相伴的老師,低一級的小朋友表達對哥哥姐姐們的不舍與感恩,忘不了你們大手牽小手,忘不了你們帶我們吃飯,語言質樸而貼近生活,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真摯的友誼。邀請了爸爸媽媽參加這個活動,讓父母見證了孩子的成長,這對家長何嘗不是一種教育呢?孩子的畢業典禮對于每一個父母來說也同樣是一件重要而神圣的事情,所以當拓石的父母離婚,拓石判給了父親,但最后的畢業典禮,媽媽還是帶著姐姐出現了,因為孩子的這個重要的成長儀式,母親的缺席始終是個遺憾。
當然,最最牽動孩子們的心的還是洋武,他用了他的方式表達了對小伙伴們深深的思念,用畫筆畫下了小朋友的畫像,在這個關鍵時刻用傳真機傳遞了過來。老師已經讀了洋武給小朋友們的信,告訴伙伴們自己的情況在好轉,孩子們也在欣喜中結束了畢業典禮。
第一次談到死亡,康娜對于死亡的解讀是會分開,去了另外一個地方。她描繪成一個非常黑非常黑的地方,這跟我們傳統對于死亡的意象是一致的,因為入土為安,在黑暗中沉睡,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意象。但孩子后來又說,也不一定是黑暗的,顧城曾經說過“黑暗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因為有了黑暗,才能對比出光明,而黑暗本身帶著一股無法言說的力量與神秘感,所以康娜把洋武即將離開而停留的地方設計到了一個叫“梵高”的地方,那兒有光明,有他喜歡的東西。這樣一個場景的變換,也跟我們所說的升入天堂差不多的意境,因為這樣的一些聯想,我們對于死亡不再那么恐懼,因為分離可能都是暫時的,我們最終還是會在某個終點,比如那個叫“梵高”的地方相遇。
第二個關于死亡的場景非常詭異,就是康娜在去往醫院的巴士上做了一個夢。夢見隔壁的老奶奶問她,去醫院干什么,康娜說是去見朋友,他得了重病。奶奶說她會變魔法,如果康娜愿意,可以用她的生命去換取即將離開的洋武的生命。并且影片中用一種鬼魅般的聲音不斷重復這樣的問句:“你愿意用你的生命去換他的生命嗎?”
在交換生命這個問題上,我們可能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但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是無價的,我們無法像商品一樣拿來交換,我們可以替代的是活出自己的生命的精彩,或者活出兩倍的人生,來告慰離去的靈魂,這才是對于生命的正確的態度。
影片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價,生命的無常,生命的短暫,所以我們要安注當下,活好每一天,創造人生的精彩,讓自己的靈魂更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