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的爛尾工程(中)

新羅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事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新羅的預料范圍,使其不能不得調整自己的戰略計劃,以謀取最大化的利益。新羅面對的現實是唐帝國占據了高勾麗故地和百濟故地,從地緣上形成了對于自己的壓制,如果不能有所作為,那么將會處于及其不利的狀態。668年隨著帝國軍隊大部的返回,高勾麗故地的遺民便在過了一個冬季后發動了叛亂,這對于新羅是及其有利可圖。669年原高勾麗寶藏王之庶子安盛率四千余戶南下投靠新羅,而帝國也將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反映了在東方高勾麗復國運動的慘烈程度。670年劍牟岑殺唐朝官人及僧法安后,率眾擁立安舜為王,南投靠新羅,后又在新羅支持下返回高勾麗故地進行復國。670年3月,新羅派薛烏儒與高句麗舊將高延武各率精兵1萬渡過鴨綠江進至烏骨城,7月新羅軍隊大舉進攻百濟故地,新羅終于從幕后走向了臺前,開始赤裸裸的進行反唐戰爭了。

高勾麗復國運動在新羅支持下進行,各地遺民和尚未歸順唐帝國的官員紛紛起來反抗帝國的統治。他們殺死唐朝官員,襲擊落單士兵,焚毀糧草……反抗者的怒火爆發在安東都護府的統治之下。帝國自然不能坐視不顧,接連派出大軍進行討伐,在經過了4年多的討伐戰之后,不僅基本平定了高勾麗叛軍,還逐漸攻入了新羅本土,形勢逐漸對于帝國有利起來。最終帝國于676年放棄了帝國在東方的利益,與新羅達成了戰爭協議,作為交換,百濟故地與部分高勾麗土地歸于新羅,新羅不再支持高勾麗復國運動。因此聚居高勾麗叛軍的報德國不久后被新羅廢除,叛軍領袖安舜改姓金氏;唐朝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至遼東城,熊津都督府被從泗沘遷至建安城,在平壤城設置安東都督府維持其對高句麗故地的統治。

作為對于高勾麗故地的善后工程,677年唐朝廷放回被俘的高句麗末代國王高藏回遼東,讓其擔任唐遼東都督,并冊封其為朝鮮郡王,盡罷當地漢官,以高勾麗人充當,以安撫高勾麗故地余宗。此舉說明盡管高勾麗復國運動歸于失敗,但唐帝國在其土地上的統治很不平穩,反抗者的怒火很有可能再次爆發出來,因此以土官治土人,將中原郡縣變成羈縻州縣也勢在必行。

新羅趁機一舉拿下百濟故地,并和來次的唐朝軍隊大戰,雖然多次被帝國軍隊擊敗,但多山地多河流多山城的外線作戰極不適應帝國軍隊的展開,更何況帝國此刻已經陷入了多事之秋,尚無更多精力來進行多線作戰。670年大非川會戰的失敗徹底擊碎了唐帝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吐蕃人沿著山脊向安西,河西和隴西進攻,試圖控制東西貿易的通道和進入唐帝國的核心地區。安西四鎮的淪陷,都護府遷回高昌;吐裕渾人被認為不可靠而被內遷涼州;西突厥部族的再次叛亂……唐帝國決意對于吐蕃的挑戰再次征伐,以維護上次慘敗的不良顏面,從676年起大舉準備戰爭物資,招募善戰士卒,但678年在青海湖畔的會戰再次以唐帝國的慘敗而結束,帝國從未遭遇過如此強悍的敵人。吐蕃人在青海湖畔的兩次輕輕煽動翅膀,結果帝國境內將迎來一場巨大的暴風雨,蝴蝶效應即將作用于整個帝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