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第003講丨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你好,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一個人聰明有很多種,記憶力好、想象力豐富、模仿能力強等等都是聰明,但是有一種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聰明,那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要注意,回避、擱置也是一種選擇,也可能是正確的。
要做出正確選擇,你首先得把要比較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天秤兩邊去對比。經濟學則教你,在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同時也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在北大教經濟學,每當教入門課的時候,我給學生推薦的第一篇文章,總是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 Frédéric Bastiat,1801-1850 )100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1848 )》,這也是巴斯夏去世前寫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們知道經濟學家分很多種,有分學界的,有分業界的;有做宏觀的,有做微觀的;有奧地利學派,有凱恩斯學派,有芝加哥學派,還有各種各樣的學派。但還有一種分法,就是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
巴斯夏在他的文章開頭,就斬釘截鐵地說,好經濟學家和壞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壞的經濟學家僅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見的后果,而好的經濟學家卻能同時考慮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過推測看得到的后果。
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有沒有接受好的經濟學訓練的重要的標志。
比如經濟學家主張火車票漲價,看得見的代價是,自己購買火車票的價格變高了,看不見的代價是,社會效率變高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增加。看不見的還有其他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進而成本降低,票價降低。再仔細想,還會有很多。
1.破窗理論的故事
我們都聽說過破窗理論的故事。它說的是,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這時候窗戶的主人,就要去買窗戶,這將刺激窗戶的生產。制造窗戶的工人接到訂單,有了錢以后,他可以去買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買衣服。這樣就推動了一連串的生產。所以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說,有破壞才有進步,破壞本身是好的。
這種思維在社會中非常常見。每一次社會經歷災難,每當有颶風、地震、海嘯,總會有那么一些經濟學者走出來,說這個災難雖然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它又為下一輪就業和GDP增長帶來了機會。
這種說法真的有道理嗎?多難真的能夠興邦嗎?如果多難能夠興邦的話,那些避免了災難的國家,豈不是吃虧了?
主動破壞能帶來進步?我覺得僅僅在一定條件下是這樣的,這個條件就是被破壞的東西的效率低,破壞之后我們有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替代物,那么這種破壞將帶來進步。比如,有些特別落后的工廠被災難毀滅了,我們重建工廠時,有了救災支援,肯定會用更加先進的生產設備,這個工廠的生產效率會提高很多。當然,我可不希望只有這樣才能進步,我希望大家都有智慧,能在恰當的時候主動做出追求進步的行動,而不是要老天這種形式的“幫助”。
2.破窗理論變種之一:國家發展
這種破窗理論有一個變種,它說的是有些國家走了很大彎路,做了一些很錯的事情,但回過頭來看,幸好做了這些錯事,這個國家后來才發展了。他們舉例說,德國經歷了二戰,日本挨了幾個原子彈,所以后來發展得很快。
一個事情發生在前,另外一個事情發生在后,我們當然不能假定,如果這個國家沒有前面的話,后面會怎么樣。但是,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如果其他國家也想像德國、日本那樣有高速發展的經濟,那它們是不是也得像德國那樣,先被二戰摧殘一遍,像日本那樣,先挨幾個原子彈?顯然不是。
其實這兩個國家如果不遭遇那些創傷,資本的積累會更豐富,經濟基礎會更好。同樣的道理,剛才那個破窗的故事,如果窗戶沒有被打破的話,這戶主人所擁有的資源,其實可以拿來做其他生產,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這是我們不容易看見的。
類似的批評也出現在《一課經濟學》中,里面也是講,類似“經過戰火摧殘的國家就很有后勁”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能用這種思路尋求國家發展。
3.破窗理論變種之二:工人就業
破窗理論還有一種變種,是關于工作機會的。這種說法說,老人不早點退休,不把職位讓出來,年輕人就不會有工作。同樣的,他們說機器會替代工人,如果機器太好的話,工人就沒有工作做。所以,機器太先進、老人工作時間太長,對社會發展也不是好事。
讓我們倒過來想想。我們的社會本來是有推土機的,現在不用推土機,我們改用勺子挖土了,這樣的話,我們的社會是會變得更富裕,還是更貧困呢?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個社會是會變得更富裕,還是變得更貧困呢?
關于生產力發展導致失業的問題,我想社會的總人力需求并不會減少,只是總體上對生產能力的要求變高了。生產能力落后的勞動者還是會有工作做,只是工作條件會變差。新出現的工作會不斷激勵大家學習,跟上生產節奏,從這個意義上講,終身學習者是比較占優勢的。
4.認識破窗謬誤的難點
前面講的各種破窗理論的變種,它共同的錯誤,就在于只看到由于自然災害、人為破壞、人的衰老、工具落后——那些本身我們要應付問題所造就的就業機會。
如果我們避免了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如果機器更先進的話,那么省下來的時間、資源和勞動力,本來可以用在生產其他更有效的東西上面,那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富足。
問題在于,我們眼睛能夠看見的,是那些已經存在的工作,而那些能省下來的人力、時間和資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產上,這一點經濟學家也說不清楚,只能靠想象。認識破窗謬誤的難點就在這。這是一個通過推理,我們明確知道肯定存在的東西,但是誰都說不清楚它在哪。
是的,看不見的東西就感覺很不實在,那些喜歡用紙鈔,不喜歡用電子支付的人也喜歡這么說。但是鈔票只是一張紙,又不是金子,能用黃金鉆石豈不是更實在?錢的表象就是個數字而已,這個數字用紙鈔表達還是用手機的GPU渲染出來,本質上沒有區別。
正如下文的標題,他們缺少想像力,他們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在為這些看不見的東西背書。
5.看見看不見的東西要靠想象力
巴斯夏還曾經用反諷的方式寫過一篇文章《蠟燭制造商關于禁止太陽光線的陳情書(The Candlemaker' s Petition,1845)》。這文章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以后,蠟燭工人的工作減少了,所以蠟燭商希望國會議員阻止大家使用陽光。
確實如此,如果大家都盡量采用陽光,蠟燭工人的工作是會減少。但實際上,有了陽光以后,蠟燭工人不會永遠失業,不會永遠找不到工作,蠟燭工人可以做別的工作,問題是別的工作是什么呢?沒有人能夠說出來,這得靠想象。
為了讓所有人都有活干,我們確實可以讓每個人使用低效率的工具,從事低效率的勞動,可這樣是我們想要的嗎?這完全違反了人類歷史演進的現實。
馬車跟汽車之間的替代也是一樣的。有了汽車,馬車夫就要失業了。經濟學家會說,我看得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我預測馬車夫最后能找到工作,問題是新的工作是什么呢?沒人知道,只能想象。
巴斯夏還問,國家應不應該補貼高雅藝術,很多人都會說當然應該。但巴斯夏回答說,當國家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高雅藝術的時候,那些錢就不能用到別的地方去了,就肯定有人在別的地方受損了。
我們要比較的,不僅僅是那些高雅藝術本身,我們不僅要看到那些高雅藝術帶來的效應,還要看到那些喪失了的效應。至于那些喪失的效應到底是什么,我們也說不出來,而只能依靠推測。去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是需要通過經濟學來尋找的一種眼光。6.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看不見的東西
芝加哥大學的史蒂芬·列維特( Steven Levitt1967- )寫過一本名著《魔鬼經濟學( Freakonomics,2005)》,這本書在羅胖這也賣得相當好,這書里面有個例子:
今天有很多環保主義者,都反對我們用大量的塑料袋來包食物,因為這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但這位經濟學家說,塑料袋用得越多,那么食物保鮮的時間就越長,食物的浪費就越小。我們要看到的,不僅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還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話,你要扔掉多少食物。你到底想要多扔一點塑料袋,還是多扔一點食物呢?你得做個比較。
當然,有必要專門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說凡是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重要。我只是說,每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還要充分考慮那些暫時還看不見的,甚至是永遠也看不見的因素。
這節課總體來說只是蜻蜓點水地告訴大家,看問題不要太表面,事物的背后都存在著復雜的邏輯,后面薛老師會代領我們深入挖掘它們。
課堂小結
經濟學關心的一個最核心問題是比較和選擇。而要做好比較和選擇,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還要盡量去看見那些不容易看見的東西,那些需要通過推測才能看得見的東西。
課后思考
請你舉出一個例子,有什么東西,是我們看不見,但實際上又非常重要,在我們做決策時不容忽視的。
我自己的答案:在學習過程中,眼前的辛苦是看得見的,學習成果帶來的收益是看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