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你是學哲學的人。像我這樣養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嗎?“…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什么的?”書本開頭的一個問句不知問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前段時間,朋友向我訴苦:她的女兒今年9歲,已幾次向她表達“人活著好沒意思”的想法,她因此有些擔心,表示別無他求只希望女兒快樂的生活。
我要如何對待我的人生呢?一下三點
1. 生命需要得到尊重。
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跡,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桃樹為了保護他的種子,可謂層層防護,動物吃了果肉丟下了核,桃仁要經過一個冬天的儲存,在合適的溫度下植于土壤中才能頂破桃核發出嫩芽;電影海底總動員里的尼莫能夠從魚卵變成魚,從被抓到逃脫經歷千辛萬苦。而人類更是,幾百萬年的進化才有了人這個物種,又是多少的機緣巧合才有了“我”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存在都難能可貴。所以我想說面對生命,首先是尊重,尊重包括了珍愛。
2. 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自然萬物,美不勝收。在我看來,一些人空虛寂寥甚至生無可戀不過是少了雙看到美的眼睛。這些天跟孩子在海邊短住,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在沙灘上漫步,夕陽落下的時候撿拾貝殼,每天細細體味風云變幻迷離……
生活中同樣不缺乏美,缺的是平靜不浮躁的內心。記得一次買菜,無意聽見一位自己種菜來賣的老農說的一段話:現在日子好過了,我的兒女都讓我不要再種菜了,可是我舍不得。頭幾天種下的種子,過幾天的早間到地里一看都長出綠油油的苗來了,你不知道那種感受,我也說不上來,總之就是高興哪……
這段再質樸話我記得深刻,并常想起。無論你的職業,境遇怎樣,只要你愿意,美就在你的身邊,發現美你才會內心豐潤而快樂,成為一個有情懷的,有趣的人。
3. 找到自己擅長并熱愛的工作,保持“刻苦并懷疑”的態度
心理學有這樣的說法,終其一生,人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成就感?!鞍炎约荷瞄L的事變成熱愛的”,做自己擅長的事更容易獲得正向反饋,從而更容易堅持,更容易體驗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做擅長的事更容易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僅僅是更容易,并不代表一定能。做擅長的事同樣要日積月累去做刻苦的功夫,直覺是積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貫通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次演說,他說: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汗,百分之一是神。“
而懷疑是指反省已有的智識是否靠得住,是否與時代匹配,換成當下的說法,我想就是“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吧。
以上三點,我其實就是想說人生的意義在于你賦予了它什么,在于自己怎樣對待生活。
上周六看了一檔名為“朗讀者”的節目,嘉賓許老讓我著實佩服,一是感動他96歲高齡仍然感情充沛,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二是敬佩他面對死亡的樂觀與坦然;三是贊嘆他對于人生的解讀:人的一生不是活了多少歲,而是你有多少日子能記住,被記住的日子那才叫活過的日子!
最后,用胡適先生的兩句話與友共勉,“人生固然不過一夢,但一生只有這一場做夢的機會,豈可不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像個樣子的夢?豈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過這幾十年嗎?”,“既然辛辛苦苦地上臺,就要好好地唱個好戲,唱個像樣子的戲,不要跑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