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分感謝泗洪大舅把慈愛的父親介紹給善良的母親,並費盡了周折終于讓倆個好男人好女人走到了一起。
父親工作學習都很用功好學上進,對人和氣沒啥脾氣,和大舅又是老鄉,自然而然就成了大舅給妺妺找夫君的目標,和父親說過此事后,利用探親的機會就和母親說了此事,沒想到母親當時就回絕了,這是泗洪大舅沒想到的,他認為只要父親同意母親那里肯定沒問題,在那個以軍人為榮的年代誰不想嫁個軍官進城離開農村呢?
哪么母親為什么不同意呢?原因又在哪里呢?在泗洪大舅的再三追問下,母親說出了原因,第一看不上父親家里人好吃懶惰,袓父開飯店,做買賣在當地小有名氣,所以家中女子都很清閑會吃,第二父親人比較黑,知道了原因就好對癥解決問題了,大舅開始做母親的思想工作,說結婚后就有機會到部隊了又不住一起,各過各的日子,關于人黑嗎?是部隊訓練曬的,在大舅的勸說下母親終于說通信處處看吧。
大舅總算松了一口氣,探親結束回到泗洪就把這好消息告訴了父親,把母親的地址給父親,讓父親早點給母親寫信,大舅是怕夜長夢多怕母親改變主義,母親收到父親的來信后,一看父親字寫的不是很好看,真的又改變了主意,父親是在部隊突擊掃盲學習的文化,字肯定不是很好看,用母親的話說:字向狗爬一樣,所以看在大舅份上出于禮貌很長時間才給父親回信,當大舅問父親時才知道此事,后來舅媽也做母親的思想工作,總之就是說父親人好脾氣好,又是一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也一樣,人好比什么都重要,你是跟人過日子,跟了他你能踏踏實實過日子,不會吃苦受罪的,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幾經勸說幾經周折最后母親同意了。
母親結婚時沒有陪嫁,就是一個布皮包著幾件衣服和家人到部隊,結婚的衣服是父親在她到部隊后幫她做的,簡單的籌備后,在首長和戰友們的見證下一對新人終成眷屬,這樁婚事總算塵埃落定,從此世上多了一對恩愛夫妻!
父親母親的恩愛,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什么情調,更沒有什么浪漫,一切盡在平凡的生活中,沒有分工可是父母親都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男主外女主內,他們是如此的和諧默契,母親擔子更重些不但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們,母親不但是個要強的人也是一個勤勞勤奮的人,更是一個可以把窮日子過的有滋有味的聰明人。
從我們記事起從來都沒有聽過父親母親吵過架,父親只管工作,只管把工資交給母親,母親統籌安排,一份按時寄給公婆,剩余的就是家中生活費用,在我記憶中60年代父親早上就有一杯牛奶或是羊奶吧,70年代是計劃經濟買東西要各種各樣的票,父親在家中午總有一個炒肉絲或者炒雞蛋。
母親雖然沒有規定,但我們五弟妹都不會動筷吃帶肉帶蛋的菜,只要父親離開飯桌,一秒鐘那盤有肉有蛋的菜就沒了,五雙筷子齊刷刷的就向聽到命令一樣插入盤中,父親對我們五弟妹小時候餐桌上的吃菜能力是這樣評價的:菜狼菜虎菜包園。
母親的故事真的很多,對丈夫,對孩子,對家人,對同事,對鄰居,三天三夜說不完,今天是寫父親的,下篇繼寫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