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電影中的壞人所屬的類型并不是我們一般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會碰到的類型。因為電影中的壞人多數是有預謀有計劃犯罪,多數屬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認為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但是總犯罪人數的80%都屬于沖動型犯罪,有很大的偶發性。
其次,動機和策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是犯罪必有動機,不管這個動機是不是指向特定實施的罪行,也就是說,無論是電影中的有計劃型,還是大眾生活中的沖動型,都有動機,那么在我們訊問或者是定罪量刑的時候,犯罪動機就是必須要陳述和進行重建剖析的;
而策略就不一樣了,策略多數屬于電影中有計劃型犯罪的犯罪者,對于如何踩點,怎樣實施,怎樣逃脫這樣的計劃,一般出現在拘禁類以及重暴力類犯罪中,你在監獄找一個沖動型犯罪的罪犯,他是不知道說什么的。于是在策略這個標準上,就分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電影中有計劃型犯罪;一種是大眾生活中沖動型犯罪;
大眾生活中沖動型犯罪:犯罪者基本上是不會去陳述自己的策略的(注意是策略),因為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犯罪策略是什么,沖動型犯罪多具有偶發性,目標選擇的隨機性,以及犯罪心理的可觸發可轉變性。對于這種犯罪者,我們需要找尋的不是犯罪后會他為什么廣而告之的心理,而是需要找到從普通人心理轉變到犯罪者心理的那個觸發點和他想借由犯罪行為所表達的訴求。
電影中有計劃型犯罪:插一個題外話,學界有一種說法,意思是計劃型犯罪個案危害性大,所以應該重點防范這樣的潛在犯罪者,但是根據《破窗效應》任何沖動型犯罪的不作為,都會有機會轉變為計劃型犯罪,所以應該從根本上去防止,加之一定高度上的反應機制。
好,我們來說計劃型犯罪者的廣而告之的心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心態是存在的,多數伴隨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計劃型犯罪者的犯罪行為訴求一般不會像沖動型那么單一,計劃型犯罪者多數伴隨著對欲望的訴求,當然還有對公權力和社會道德的挑釁,廣而告之是對于計劃型犯罪者來說,是一種發泄的渠道和達到目的的必經途徑,通過廣而告之的形式,滿足內心對于大眾恐懼和驚訝情緒的一種渴望。所以我們在審訊過程中,會有一種反應機制,就是不聽你說,或者聽你說了之后表現的非常不感興趣,很平常,這樣往往就會激發一種反抗意識,可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
最后,回到問題,“電影中可能會有情節需要,但是會不會大眾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作惡并且廣而告之”的心理”。答案是,有。但是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是兩個范疇,心理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為人有模仿,復制,思考,改變為己用的機制。但是計劃型犯罪者把這種心理付之實踐,而多數社會大眾的這種犯罪心理會被現行法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道德準則去轉化掉,永遠只是一種心理。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幫你理解這種轉變,就是人在兒童階段,對上述我提到的因素感知還不明顯的時候,會做很多大人認為很調皮的事情,比如攻擊其它兒童,在不允許排泄的地方排泄,放火點東西等等,做了這些事情之后,兒童會跑去告訴其它的小伙伴,并表現出很興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