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常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有一種天然的聯系,自由、浪漫、放松,都是美好的字眼,與之對比的現實重復、嘈雜與疲憊,于是我們感嘆,在對詩與遠方的期待中,茍且生活。
朋友幾日前香港自由行,回來后發朋友圈道“本來覺得放松一下可以更好的生活,可是每次回來都覺得工作與生活更加糟糕,更加狂躁。”
本就有些單薄的生活,在與遠方的對比中,更加乏味。如一個男子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初戀,老婆再好,都不比想象的仙女。劉燁在《一個女人的史詩》中,將這份對比顯現得淋漓盡致。
珍貴來自于稀缺,詩與遠方的美好也是。當詩與遠方對一個人來說處于常態,樸實的生活又彌足珍貴。客觀的說,“詩與遠方”與“現實生活”的絕對值也許難分高下,只是對于多數人來說,“詩與遠方”太少,“現實生活”太多,前者就成了白玫瑰,后者淪為白米飯。
02
很長一段時間,我將做飯視為一種體力的消耗、果腹的必需,手在切菜,心在抱怨有這個時間多讀幾頁書多好,再聯想到沒有時間多看看世界,眉頭常常不經意間皺了起來。我怪老公工作離家遠無法幫我分擔做飯的負擔,有時候他開心地回到家和我嘰嘰喳喳分享一天見聞,被我一張臭臉弄得莫名其妙。
直到有一天,煎豆腐時,發現一塊塊煎好的豆腐很好看。我小心翼翼地將它們碼得整齊,像極了餐廳的西點。本想爆炒,臨時起意,將醬汁放在一枚簡單的小碟子中。清理好餐桌的雜物,規整地擺好碗筷和勺子,將青菜擺得緊實。那一刻,突然卸下了一天的倦意,發現做菜中的創造可以緩解疲勞。
于是,奇奇怪怪的創意菜成了緩解疲憊的方式。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有那么一點點不同就好。
就是那么一點點不同,一個晚上就亮了起來;就那么一點點不同,與看見日出一樣的欣喜,與吃到美食一樣贊嘆,讓生活聞起來有了旅行的味道。
那時候我發現,原來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自創詩與遠方的味道。
而這種自創的關鍵,是擁有一顆詩意的心。否則,即便在路上,也不過是換一個遠點的地方茍且。
03
“詩與遠方”總被人天然地與經濟聯系在一起,經常會有人談論我有錢就如何如何。實際上,詩意的生活成本很低,低到只需要很少的時間,低到可以不用花錢。
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張延與劉奕君飾演的知識分子安欣與歐陽懿被下放到一個小漁村。歐陽懿在海邊做苦力,安欣在島上當工人,四口人住在狹小的空間里,肉體與心靈承受雙重折磨。而他們拮據的家,雖陳舊簡陋,卻整潔干凈,“清”重于“貧”。白天辛苦的安欣有足夠的借口讓家里破破爛爛,硬是把苦日子過得清凈。如果歐陽懿的妻子不是安欣而是一個對生活毫無要求的女子,白日的疲累壓抑加上晚上的破亂不堪,不知道他能否挨到平反那一天。
小區一層有個女孩開一個社區超市,門口半平方米都不到的地方放著花架,花盆是帶英文的歐美風,進門就可以看見一角綠色;一平米的收銀臺旁邊,一個書架放著各種語言書籍、一小張棕黃色的軟木墻貼著五顏六色的便簽,臺面上瓶身好看的飲品排成一小排;休息室的一角放著一個大大的口袋沙發,墻邊貼著工業風的仿磚墻紙,不到70平方米的面積被她打理得緊湊而規整。有時見她在收銀臺看書,有時看她坐在口袋沙發上發呆,淡灰色的短發,瘦高的身材,快30歲的她看起來和大學畢業生一般。她從不主動推銷,生意卻一直熱鬧。
錢可以更容易讓生活看起來詩意一些,但那些詩意的感受,與錢并不直接關聯。但金錢的局限卻容易成為人們粗糙生活的借口,從而倒置了其中的因果關系。
04
無論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是舒婷的《致橡樹》,那些美好的詩,多源于現實帶來的靈感,春雨、夏花、秋葉、冬雪等世俗字眼,屢見于詩中,詩本身具有現實的屬性。詩與現實,很多時候處于難以區分的交融狀態。一個充滿詩心的人,在眼前的柴米油鹽中,一樣可以活出自己的詩和遠方。
分工將家打掃整潔,一個舒適的空間、一種寬敞的心境,隨便坐在地上倚著家具,享受最接地氣的自然;在秋冬的午后,享受陽光灑在頭上的溫暖;
出門上班時問候一聲“路上小心”一份親吻,回家后道一聲“辛苦了”,似乎有點模仿日韓電視劇的痕跡,慢慢習慣成自然,幾個字就能感知浪漫與溫柔;
一本質樸又不失風格的筆記、一個小盆栽、一只喜歡的杯子、一沓樣子可人的便簽,在工作時間伸伸懶腰、眺望遠處,想象也許對面的人也正在看你;
做飯時把自己放空,感受人和食物最原始的關聯,忘記那些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做完的工作,沉浸于簡單的機械動作,給自己一份隔絕思考的空間;
買幾款簡單精致的餐具,盛著顏色和諧的菜;一次性包很多水餃,就著青菜、芝麻醬和辣椒油,餃子也可以吃出麻辣燙的感覺;把面卷好后對切,簡單一捏就是一朵玫瑰;在煎蛋上用面醬擠出笑臉模樣;撒幾嘬青菜沫、花生碎、花型胡蘿卜,樸素的面條爆發出生命力;
關上電視,在餐桌好好吃飯,發發白天的牢騷,分享新鮮的見聞,讓食物在口中慢慢咀嚼,專注于食物與家人;
睡覺前留出一點臥談時間,把喜歡的書隨意散放在床頭。像是在大學時候的宿舍,將那種最青春的感覺復制到中年;
冬日請朋友來家里吃火鍋,A買蔬菜,BC買肉、D洗菜,E洗碗,自己提供鍋具、場所與水果,誰都不會辛苦,熱熱鬧鬧半天小聚;
抓拍生活,帶露珠的葉子、牽手的老人、嬉笑打鬧的小朋友、偶爾可愛的討厭的家人,還有路邊那些黝黑黝黑、充滿褶皺的臉,用相機和電子筆記記下觸動心靈的瞬間;
就近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或鄉村,哪怕沒有任何景點,在街邊巷口流連,看看那些老房子,一人說一個片段,串聯成可能發生的故事;意淫以后成名人,走過的地方也知名起來……
05
詩意是內心的休憩,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是煮茶聞香、莞爾一笑、琴棋書畫、提拉米蘇,還可以是對瓶吹酒、大哭大笑、勁歌熱舞、羊肉串和小龍蝦。
與其感嘆現實與遠方的距離,莫不如專注當下,柴米油鹽中偶爾也有如詩一般的散漫、恬淡。與其在“等我有錢就好了”的思維中期待一生,莫不如從現在開始花點時間,將幸福“分期付款”,豐富心情,在前行中降低負重。人太渺小,那么多“不得不”的無奈,在自己可掌控的一畝三分地中,滿地雜草著實可惜。
那些不得不面對的茍且,將把我們塑造成生活的勇士;那些可控的生活,用心擁抱,給自己、家人和朋友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最終,茍且與生活,將我們塑造成有點散漫又不失勇敢的個體。
《筑巢記》中寫道:種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次佳事情是現在,生活亦然。
何不就在此時,在柴米油鹽中,專注當下,感知詩意。
(林雙:喜歡讀書、曬太陽和騎車,十小時躺著十四小時行走的現實主義者。除了愛家人還希望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