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讀書方法論的文章。
談起讀書方法,網上很多賣靈湯妙藥的教程,以夸張之言,故作驚人之語,如半小時快速讀懂一本書這類等等。正如羅永浩的東半球最好用手機一樣,情懷可敬,然不必當真。
一切靈湯妙藥速成法不過就是紙老虎。
關于如何讀書,我們可以參詳一下古代先賢,一代大家蘇軾,他的讀書方法叫做“八面受敵”之法。
蘇軾大家都很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初中高中就學過很多他的文章,是個學霸型的人物。《宋史·蘇軾傳》里記載,當年文壇領袖歐陽修讀到他的文章,都不由驚嘆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 這是歐陽修夸贊蘇軾語。。
如此學霸,其實在小時候也遭遇過讀書的難題。蘇軾曾經在一首詩《夜夢》中記敘了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景:
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晚上夢見自己小時候貪玩兒的事,父親對學習監督得很嚴格,按照學習計劃,當天本來應該讀完《春秋》這部史書,結果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心里擔心父親來檢查家庭作業,所以感到提心吊膽總是不踏實,好像嘴里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
這是一首很有趣的詩,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苦艱辛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夢見兒時父親督促自己讀書的事情,可見童年記憶的深刻。另一方面也可知蘇軾從小天賦極高有過目不忘之能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蘇東坡一生勤讀書,更會讀書,他積累的一套讀書方法。他給他的侄女婿王癢的信《又答王癢書》有具體闡述到:
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這段話,可謂字字珠璣,值得反復揣摩。
古今中午書籍包羅萬象,浩如煙海,什么內容都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若是漫無目的去翻看,時間精力姑且不說,吸收效率也會特別差。因此所以你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一個任務,帶著一個特定的目的去讀書,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蘇軾給的建議是,一本書,要讀很多遍,每一遍都只專注于一個層面,所謂“每書數過,一意求之”。想研究政治政策,就著重于書中的奏章言論;想搞懂典章制度,就著重于書中官職升遷禮儀往來,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著重于書中的地名沿革山河變動。
蘇軾自己,就是這么讀書的。曾經有人問他,你這么博聞強記,別人能學嗎?蘇軾給大家舉了一個他讀《漢書》的例子:
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可見蘇軾讀史書,目的性非常明確,要么側重于政治,要么側重于人物、官職、軍事、經濟,每次一件任務,幾遍下來,《漢書》就算是吃透了。
蘇東坡貶職黃州時,一次朱載前來拜訪,蘇軾卻久久沒有出來,朱等得有點不耐煩想走,這時,蘇軾才從室內出來連連作揖道歉,告之正在抄寫《漢書》。朱聽了很是奇怪:“以先生之才,開卷一攬,自可終生不忘,何用手抄呢?”蘇東坡回答:“不然,我讀《漢書》迄今抄過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個字為題,第二遍是每段抄兩字為題,現在只用一字”。朱載翻開蘇東坡所抄的《漢書》,挑一字,蘇東坡應聲背幾百字,無一字差失,幾次改挑,莫不如此。朱驚訝不已:“先生,真謫仙才也。”
有一個同鄉的少年才子唐庚在他的《文錄》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東坡赴定武,過京師館于城外一園子中。余時年十八,謁之。問余:‘觀甚書?’余云:‘方讀《晉書》。’卒問:‘其中有甚好亭子名?’余茫然失對,始悟前輩觀書用意蓋如此。”
意思是說,有一次蘇軾路過定武,他去跟蘇軾請教。蘇軾問他最近讀什么書呢?唐庚說:“《晉書》。”然后咣咣咣地講起來, 蘇軾突然來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聽的亭子名嗎?” 把唐庚給嚇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來。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領悟到這是蘇軾在教他讀書之法,大為感嘆。估計蘇軾當年讀史書,其中有一遍,是專門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稱——竟細致到了這地步。
看書只要你帶著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終為始,可以對資料有所取舍,專注一道。反復幾次,吸收效率才高。
“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蘇軾把這種讀書法叫做“八面受敵”。
“八面受敵”精讀法,不是浮光掠影地泛覽,更不是走馬觀花地涉獵,而是對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各個擊破。清末學者李慈銘稱之為:“誠讀書之良法也。”
八面受敵的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稱贊吳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敵”,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來敵也可從容應對。其第二層意思是: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任憑資料鋪天蓋地,我只盯著我想要的讀。
如此,則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大器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