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話里隱藏著這樣的意思,你真得懂了嗎?

孩子真實的想法,你真得懂了嗎?

早飯桌上,兒子突然跟爸爸說,“今天你不能洗碗。”

爸爸說,“碗不洗放一天多臟啊。”

兒子堅持說,“你就是不能洗碗,媽媽回來讓媽媽洗,你必須7:50前出門。”

爸爸說,“我會在7:50前洗完碗然后帶你出門。”

兒子依然不依不饒,“你就是不能洗碗,不能洗碗。”

(我上班比較遠(yuǎn),通常會快速吃完飯先走,由爸爸收拾碗筷并送孩子上學(xué)。)

我很好奇,為什么一定不讓爸爸洗碗,于是我問,“為什么不讓爸爸洗碗啊?”

“就是不能洗”。

“你是擔(dān)心爸爸又送你上學(xué),又洗碗,太累了嗎”

“不是。”

“那你是不是擔(dān)心爸爸7:50前沒能洗好碗,不能按時帶你出門啊”

“是”。

“那要是爸爸在7:50前洗好碗,然后帶你出門,可以嗎?”

“那也不行”。

這樣交流下去,怕是沒有結(jié)果,于是我變個方法問,

“你是不是想非常早地到畫社啊?”(暑假孩子在畫社學(xué)畫畫)

“是”。

“那去早了,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想做嗎?”

“這幾天畫社天天演《貓和老鼠》,我不想看《貓和老鼠》,我要看《奧特曼》。”

“你是說去得早了,就能看《奧特曼》?”

“前幾天都是XXX第一個去,他就選《奧特曼》看,這幾天他不去了,另一個小朋友第一個到了,就選《貓和老鼠》。我不想看《貓和老鼠》,我要看《奧特曼》。”

“你是說你要是第一個去,就能選擇看《奧特曼》了?”

“是,我要第一個去,這樣我就能選擇我喜歡的《奧特曼》了,所以爸爸必須不能洗碗。”

終于搞明白了,原來是因為第一個到畫社的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后來的人只能跟著看現(xiàn)成的。我很慶幸自己沒有被孩子的表面的看似無理的要求給搞煩,而是耐心的引導(dǎo)他說出了緣由,保證我們雙方的意思都準(zhǔn)確的傳達到位,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溝通。

溝通示意圖

溝通在生活中時時發(fā)生,但不一定每次的溝通都確保雙方都能把對方的意思理解到位或把自己的意思傳達到位。那溝通障礙是怎樣發(fā)生的呢?因為我們經(jīng)常認(rèn)為自己說出的話已經(jīng)表達了自己的真正需要,但是聽的人卻并不一定這樣認(rèn)為。就像上述我兒的表達,實際上他想表達要第一個到畫社看動畫片,但是卻只說出“爸爸不能洗碗”,如果不耐心確認(rèn)、追問是無論如何也聯(lián)系不到一起的。

再比如,假使一個孩子問媽媽,“什么時候開飯?”他其實想表達“我的肚子餓了”,但媽媽有可能理解為“他想早點吃飯,好去樓下玩”,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怪孩子太貪玩,這樣溝通就失敗了,甚至還有可能引起親子戰(zhàn)爭。如果媽媽謹(jǐn)慎起見,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前,確認(rèn)一下自己的理解對不對,就有可能消除誤解,原來孩子并不是想出去玩,而是真的餓了。

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情景,A說“這件事我告訴過你啊。”B反問“你什么時候說過,我怎么不知道。”成人間尚且經(jīng)常不能保證每次都溝通順暢,跟還不太擅長表達的孩子間的溝通就更是時時充滿陷阱了。這就更需要我們對孩子有耐心,積極傾聽、不斷地給予反饋、確認(rèn)去引導(dǎo)他們把內(nèi)心深處的真正想法表達出來。

如是溝通,安能順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