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學習,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如果把學習的過程進行拆解,可以將其分為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環節。輸入的重點,是把知識理解透徹;處理的過程,是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本領;最后的輸出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習效果。
怎么能讓這三個環節更加高效呢?我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套學習方法,分別是概念法、模仿法以及限定法。
①『概念法』
很多人輸入信息的時候,總是忽略最基礎的問題,那就是「概念」。概念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質,而不僅僅只是記住了這件事情。如果只記住不理解,大腦就像個只能存儲的U盤,而不是處理信息的電腦,無法活學活用。
王老吉牌飲料早期的廣告詞是“健康家庭,永遠相伴”,它首次提出了健康理念,讓消費者意識到飲品帶來如何的健康,但健康慨念卻過于籠統。同時由于王老吉是涼茶,屬于中藥,但它又是飲料,主要功能預防上火。多重屬性讓他很難進入內地市場(內地人上火又多用西藥),而在兩廣地區又覺得它的藥性弱了(因為它是飲料),所以銷量不是很好。后來,生產企業根據產品的獨特性創造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新廣告語,恰當地介紹了它的產品屬性及功能,賣點定位在“消火”,結果銷量猛增,成功地創造出涼茶這一產品的銷售市場。
對于概念,我們不應只是滿足于表面的認識,而更應該通過加深理解來夯實基礎。怎么做呢? 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對概念進行定義。
比如「機會成本」,你可以定義成「 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機會可能產生的最大價值 」。把你定義的概念寫下來,如果不夠簡潔,那就繼續精簡,保證用最少的文字去解釋清楚。
第二步,描述這個概念的應用場景。
還是以機會成本為例:當把資金投入到某一個給定用場時,必須會失去把資金投人到另一個用場去的機會,或者說把資金用在A處,就失去了用在B處的機會。而資金在A處所獲得的效益,是以失去資金在B處獲得的效益的機會為代價的,因此,資金用在A處所獲效益就稱為資金用在B處所獲效益的機會成本。比如,你有一筆錢,100萬,投資公司利潤率10%,可得10萬;買理財產品,利潤率8%,可得8萬。(這里沒有考慮風險因素,沒引入期望的概念)你選擇投資公司,而次優選擇買理財產品就是機會成本。
通過這兩個步驟,你會對這個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②『模仿法』
在學習時,模仿不僅不可恥,反而還非常有必要。因為它能夠讓你在前人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快捷高效目標明確的出發,讓你少走很多自我摸索的彎路。模仿的本質,就是把標桿參照物的優點,都復制到你的腦海里,加以改進突破,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
比如我們臨摹好看的字帖時,要先學習書法的技巧和神韻,模仿其走勢筆峰勾勒,然后結合自身的寫法,二者合一,創造出屬于自己獨特優美的字體。如果只靠自己練,可能你還要琢磨很久才練出一個好的筆峰。再比如我們學習寫作,可以找自己比較喜歡的文章,多讀多背,把它的精美詞句、文章結構、思維方法記錄下來,模仿,改進,慢慢就能形成一個固定的寫作范式,最后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生活感受,很快就能妙筆生花。如果光靠自己苦思冥想不去學習模仿新形體,寫來寫去可能都是小學生作文。
所以,當我們見到優秀的人和事物時,先不質疑、不討論、不自作聰明地做任何改動,而應該進行全盤理解吸收,否則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但切記,不能盜版,也不能山寨,而是要臨摹思維的精髓。
模仿的最終目的是學而不同,甚至獨樹一幟,成為別人模仿的對象。
③『限定法』
學習時,我們需要廣泛地涉獵和閱讀,否則容易片面地看待問題。但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行動時,最好限定一個方向實踐,讓自己在這條道路上變得與眾不同。
限定自己的行動范圍,不是讓你不去多做嘗試,而是在幾個有把握的方向上選擇一個,集中所有力量,單點突破,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大化。
比如很多人想深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想把興趣愛好變成一項技能,但因為興趣愛好太多,不知該何從下手。有些人貪多,每項愛好都涉及一點,看起來樣樣都懂但樣樣都不精深,即使他每項都做到了80分,但依然會被單項85分的勒倒;而有些人則只專注于某一項比較有把握的,把它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達到95分,那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勒倒95分以下的一大片人馬。
所以,不要總是今天做點這個,明天做點那個,結果哪一個都無法發揮最大效能。一個人不太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功,但往往可以用一技之長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總結下,我們今天從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學習步驟入手,分享了概念法、模仿法和限定法。每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往往都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總結。實踐起來,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幫助我們加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