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部不舍得看完的劇
《請回答1994》
請回答系列包含
1997、1994、1988三部
越拍越古早、越好看
最經典的就是最后一部1988
三刷四刷都沒問題噠
完全打破了電視劇狗尾續貂的魔咒
最先看的是1988。編劇通過四個家庭再現了一代人的生活,蜂窩煤、卡帶、張國榮和王祖賢,同樣的緯度、同樣的回憶。
相比走親情路線的1988,1994的愛情線比較吃重,但親人,朋友之間的溫情依然動人。尤其是合宿屋的小伙伴們,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住宿生活,很想念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一起吐槽一起偷偷煮面的日子。
串起全劇的是2013年的一個聚會之夜。整部劇過去和未來交替講述。編劇和導演酷愛玩讓觀眾猜老公的游戲,拍攝手法忽隱忽現,欲言又止,到底哪個boy最后成為女主的另一半,吊足了觀眾胃口,直到最后一集才露出真容。試問,還有哪部劇比它更變態,哈哈。
(雖然并不難猜)
故事開始于1994年。
開頭,看到娜靜(女主)和垃圾(男主)的相處,讓我羨慕的不得了,國家欠我一個哥哥。這種互懟互愛,打打鬧鬧的生活簡直煙火氣十足。打起來是真的下狠手,關愛起來也是真的膩死人。
我這人也是很遲鈍了,以為是親兄妹-_-||。直到娜靜腰疼入院,深夜無法入睡,垃圾默默擁她入懷安撫,娜靜在心里念出“我有一個哥哥…”的獨白時,我才后知后覺的明白,原來是這樣啊。怎么辦,國家又欠我一個青梅竹馬了。
大約看了前兩集,就可以確定垃圾是男主。七封(名義上的男二,實際戲份上的男六)也是可憐,帥氣努力的明星棒球選手被編劇塞進男女主之間,形成非常失衡的三角關系。然后,在所有人都有一個完美結局的情況下,依然孑然一身。
請回答系列三部曲,飾演主角爸爸媽媽的是同一對演員,雖然這三部是不同的故事和設定,卻有種奇妙的延續感,而且厲害的是,相同的演員演繹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物,完全不會跳戲。
相比1988的雙男主正煥(學霸鄰居)和阿澤(天才圍棋少年),我自己是更喜歡垃圾這一款,學霸,邋遢,細心,善良,愛看漫畫,熱愛運動,各種戳萌點。
和娜靜的互動也很有趣,無論是兄妹模式相處時的打鬧關愛,還是表明心跡后背著父母的偷偷相處,娜靜的懂事和主動,垃圾突然正經起來的隱忍和擔憂,細節刻畫的非常棒。這種不顯山露水讓觀眾自己體會的編劇,真是比靠臺詞和旁白“解釋劇情”的編劇,強太多太多了。
如果他們就這樣相處下去,編劇就玩不成老公梗了。so,折騰出來一些事,倒是也結合了當時經濟危機的大環境。男女主兜兜轉轉,感情起起伏伏,反正就是不讓你猜到女主的歸宿到底是誰-_-||。
再來說說其他角色吧,合宿的小伙伴還有熱情開朗愛美女的海苔,鄉土氣很濃一板一眼的三千浦,被三千浦拿下的小個子美女潤真,差點被垃圾的關愛掰彎的喜滋滋,以及戲份少到不行的男二七封。
除了七封,大家都來自鄉下,到首爾讀書追夢,因此劇中也是各種地域梗(可惜get不到)。懵懂的年輕人們,一起在大都市討生活,最后也留在了大都市,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傾盡全力,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韓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年輕人奮斗打拼的情況。
對劇中提到的X世代很有感觸,科技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BB機,街頭電話亭,大哥大,翻蓋手機,大部頭電腦,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機,超薄本,4G生活(雖然今天才推送,但這篇感想寫在2017年初,短視頻、直播行業都還沒大火,誰能想到僅這兩年多時間,5G就來啦)短短的二十年變化是如此之大。我們一直體驗著最先進的科技,并享受隨之而來的紅利,真的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代人。
在看1988的時候,對德善老師說的關于青春的一番話感觸很深。而1994,則是對喜滋滋趕去醫院看望生病父親,反思自己是否該放棄夢想重拾學業時,娜靜關于夢想和改變的一段旁白印象深刻。
不顧家人反對并克服環境阻礙而實現夢想,是件很帥氣的事情。
但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忍心對自己心愛的人踐踏而過,所以最終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夢想。
我們沒必要因為鮮有發生的戲劇性的成功故事而氣餒,獨自忍受著挫折和挫敗感,只不過對我們來說,身邊的人和夢想同樣珍貴而已。
為了我心愛的人而決定改變自己,這也是件很不錯、很帥氣的事情。
——《請回答1994》娜靜
夢想和身邊人,哪一個更珍貴呢。夢想,自帶光環,身邊人,自帶牽絆。如果只能二選一,我想,我們無法去選擇哪一個,只能說,當下,愿意為了哪一個舍棄哪一個。不忍舍棄的,就是選擇的。
或許,夢想是可以等待的。分享一個極小概率鮮有發生的雞湯故事。方文山年輕時,懷揣電影夢,卻圓夢無門。從電影轉向作詞后,命運神奇的為他打開了大門,功成名就之后如愿指導了屬于自己的電影,平臺和起點與當初云泥之別。記得他說,“夢想是可以轉彎的,不一定要走直線,撞得頭破血流?!?/p>
選擇夢想一往無前當然非常酷,但珍藏夢想來日方長也是一件很帥氣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