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察覺被人惹怒的狀況
小我的最大的特征是固著于一個特定的身份,當這一身份受到威脅時,它就進入防御和反擊,進入對立。
這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痛苦輪回,生命的能量大大耗費。
2. 放下想要贏的需要
小我通常喜歡區(qū)分勝利者和失敗者,但是真正的我們并不是我們的成功的成就,也不是一個“勝利者”這個角色。
嘗試不再從勝利與失敗這種對立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這樣,小我便會慢慢失去想競爭的狀態(tài)。
3. 放下想要正確的需要
小我思維總是在維護自己是權威丶專業(yè)的形象,因此言談中總是會不自知在好辯,不斷要証明自己的正確性。
4. 放下想比別人優(yōu)越的需要
小我的眼中,我們和他人之間產(chǎn)生施與受的不平衡狀態(tài)時,我們就會有優(yōu)越感。
比如你比別人知道得更多,總是能在各種八卦話題中占上風。
相反,他人擁有較多、知道的較多,或能做得較多,我們的小我就感覺備受威脅。
小我甚至會試著用削減、批評、藐視其他人擁有的財產(chǎn)、知識或能力的價值來添增自己的價值。
5. 放下想得到更多的需要
小我的口頭禪就是越多越好,但是,每個人總是處于喜新厭舊的狀態(tài)中,
而且,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別人都尚未擁有的,你若得到了就更突顯自己的不凡。
6. 放下以成就感來獲得身份認同的需要
拜倫?凱蒂說:“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
老公的外遇、孩子的學習、健康問題、工作的不順利……我們總是依附它們,來確定身份感。
隨便抓住任何一件讓我們有自我感的東西,即使那個東西讓我們一點兒也不快樂,
也比空無一物來得好,但是,我們并不是成就,也不是故事。
7. 放下你的名聲的追求
名聲使真我的本質(zhì)完全地被一個心理形象所掩蓋,我們越追求名聲,
代表小我的形象越成功,愈受到大眾的認同。
名聲越大的就變成了所謂名人,小我也會認透過努力,我們可能會變得有名,但是你真的變得重要了嗎?
一般人碰到了名人,都想經(jīng)由與名人的交往來強化他們的身份:小我的自我感,但事實是人對名人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想最終借由名人來增強他們虛構的自我感,這一點連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