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了一個媽媽長長的留言:
“思成媽媽你好,我很喜歡看你的文章,更佩服你敢說敢寫的態度。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情緒有問題,導致一切育兒方法都沒用。可是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有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太累了!又當爹又當媽的感覺非常不好,讓我既焦慮又越來越疏遠孩子父親。我也知道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重要,可是當你無論做什么都沒有人肯定和感激的時候,我只有選擇把愛都放在孩子身上。事實證明效果并不理想。冒昧問一下,你是如何做到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好。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個媽媽至少已經知道了:只有當你自己快樂和幸福起來,你的孩子才會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那么為什么大多數媽媽都覺得“不快樂”or“不幸福”呢?
因為爸爸的存在感=零。當然這個不一定代表所有家庭的情況。因為據我所知就有很多全心陪孩子、再忙也會照顧到家里的爸爸。比如我家那口子,他至少為我燒了很多年夜宵。
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一方懂得一方的付出,彼此要尊重。不要總把“應該”掛在嘴上,多說說“我愿意”
可是媽媽們有意見了:忙不是借口!媽媽也不是天生會帶孩子的,爸爸也不是天生就不需要學當父親的!
如果說全職媽媽是沒有選擇只能獨自挑起家庭內的重任,那么職場媽媽為什么也如此呢?
因為爸爸們沒有意識到他在家里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甚至很多爸爸們明明知道孩子和老婆需要他,他卻還是自顧自,這是為什么呢?
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爸爸,或者啃老
這個問題要反過來看,有一些家庭是女主外,爸爸在家里說話沒份量、當奶爸、供著老婆大人的。不是只有男人會以“經濟地位判定家庭地位”很多女性也會有。所以你要經濟獨立,你才有選擇余地。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一輩的父母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個月出錢供著兩代人。大約這也是現在拼爹拼媽的一種典型情況。沒有經濟憂慮就不會馬上感覺到差別。
這兩種情況我都沾不到邊。而且從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生活要靠自己,沒本事的人才會怪自己投胎沒投好。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問:女性因為生了孩子后,很多方面都會發生變化。穩固自己原有的職場位置況且都很難,怎樣靠自己?——你不靠自己,你就只能靠別人。
當然如果你有個懂你付出的老公,或有錢的父母,請忽略此條。
男性普遍認為帶孩子是女性的事情
看看我們父母那代人、父母那代人的上代人…..這是傳下來的習慣!所謂好習慣養成難,壞習慣一學就會。
再者,懷胎十月的艱難(準確說是40周左右)、分娩的劇烈痛苦、哺乳的勞力勞心、孩子的細節教育……太多男性代替不了女性的付出,如果再加上隔代相處,只要是和婆婆在一起的都會發現:兒子不能累的,但兒媳婦就可以。所以最后變成養女兒的長大后比養兒子操心。
很多事情都是女人們自作孽不可活。吸取教訓,兒子好好教育,將來別坑了誰家姑娘。
男性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這種思想教育我小時候也聽得比較多,但實質上講的就是家庭經濟權歸誰所有的問題。家庭財政支配只要有較大差距,兩個人就會拉開更多距離。
聽老婆話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想法在很多地區的男人身上都能看得到。那不叫怕老婆沒地位,那叫聰明男人尊重老婆換來一家舒服高興;而有些男人因為面臨巨大生活壓力和高標準的擇偶條件,不得不“一心向外”根本顧不上尊重老婆。
所以就這樣,女性漸漸把自己的重心都放到了家里;男性也理所應當把重心多放在外面。歸根結底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當中,少了“獨立”這個詞。
女性過于依賴男性找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結婚的時候都要說的一句話是:我們把最心愛的女兒交到了你的手里,你務必要照顧好她一輩子啊。
這句話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你總是期望別人給你安全感、給你幸福,你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代價。因為你面對的不是你的親生父母!
怎么樣給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教你一招:直面孩子最讓你崩潰的一面,不要逃避。把“熊孩子們”養大,媽媽們都要自配這方面的本能。
女性過于低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這種失落感常見于剛生完孩子的頭一年,或前六年。孩子出生的頭一年,你每天需要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太多太多,與此同時這也許是你最窘迫、最憔悴的一年。原來的美麗和自由蕩然無存,你的價值也不會與孩子的哭聲成正比。
你只有耐心等。守得云開見月明,回頭再看看,你會覺得當時不是你沒有存在感和價值,而是沒人意識到你的存在感和價值,包括你自己。
女性為了孩子不得不做出一定“犧牲”
我們知道在很多國家,女性生育都享受1-3年不等的產假,直到孩子進入幼兒園。并且女性享有一定社會補償,比如有些是國家給孩子支付教育經費,有些是從丈夫的收入里扣除一部分給其妻子。社會尊重女性,女性才有條件不犧牲自己。但在我們國家的國情下,我沒有看到尊重。
媽媽們為了找回尊重不遺余力,但多半是靠開源節流克扣自己;或者耗盡健康最終什么都留不下來。
你活得那么茍且,你的孩子都看在眼里。你的犧牲會變成孩子無形中的壓力。所以不管你的生活怎么樣,你都要笑嘻嘻地接受。哪怕確實是犧牲,也不要覺得那是一種可憐。
不可否認有一些女性過于追求物質生活
說到這里很多男性同胞肯定是看不下去了:我們也苦好嗎?上有老下有小,一家都要養,老婆整天不是要買包就是要買衣服買鞋子、去旅游讀早教,哪一樣不要靠真金白銀?
欲望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無底洞,消費觀念也有差異。如果說女人喜歡買買買是因為攀比,那男人喜歡豪車名表不也是喜歡攀比么?養孩子也是一樣,沒有一直比比比就不會覺得總不夠。
很多女性遇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的“渣男”
渣男的骨子里就是個沒長大的男孩,只不過多戴了不同的面具而已。他沒長大,這怪他父母沒教育好;你選擇了他只能怪你自己。
很多男人一輩子都是孩子。先改變你自己,再改變你和他的相處方式,結果怎么樣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的。
老人選擇不幫著帶孩子,女性只有親力親為
好吧。一定要告訴自己:老人沒義務幫你帶孩子,即便她兒子可以不帶孩子,但是你不能放任不管。因為如果你不敢說不敢做,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老人的第二個孩子。你要養二胎沒問題,你要養大小兩個兒子就是大問題。
所以有很多女性一直到孩子上學才重新出來找工作,因為沒人接送啊!家里家務沒人做啊!孩子只有靠媽媽帶啊!在此我得重點謝謝我媽媽和我婆婆,至少我不用擔心今天孩子放學的時候沒人接,至少孩子上幼兒園前白天我可以放心去工作。雖然我工作到底有多累除了我媽沒人真正關心過。
有人問我:你以后當了婆婆,你會不會幫著帶孩子?會不會舍不得你兒子?會不會希望兒子給你盡孝送終?
我不知道到時候我會怎么做。也許到那時候孩子還不需要我帶呢~至于其他,我的想法是該退場時絕不拖泥帶水。
生孩子這件事,本來就是女性的“獨立戰”
當時生孩子的時候,我就想著“千萬是兒子,千萬不要是女兒”倒也不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我不希望自己孩子再吃一次自己的苦頭。爸爸就算再稱職,跟媽媽的感受還是差很多很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精神上支持下自己妻子:你辛苦咯,回頭犒勞犒勞你。
那有什么辦法改變“類單親媽媽”的命運嗎?
女性必須經濟獨立,而且必須足夠獨立;
別等著男人主動來帶孩子,你需要給爸爸安排一些帶孩子的工作
偶爾讓父母角色互換一下,彼此體會彼此的不容易
不要依賴于任何人,害怕面對的事情更要去面對
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或至少一個興趣愛好,堅持去做
千萬別讓自己活得太可憐,因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寧可在60平方米的房子里笑,也不選擇在160平方米的房子里哭
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個“渣男”那么放棄對他的一切期待,管好你自己
老人帶孩子,你會看不慣;寧可自己來,也不要有一天看不慣了再后悔
生孩子之前,男人說多喜歡孩子都是沒用的,生完孩子了再談是不是真愛
如果你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依然擺脫不掉類單親媽媽的命運,那么放在你眼前就兩條路:
第一、就當你是單親媽媽,你照樣要把孩子養大不是么
第二、果斷放棄,追求你自己的新生活,但在孩子面前好好處理爸爸媽媽的關系
當然,很多人都為了孩子最終選擇了“妥協”這沒有什么不對。選擇一種讓彼此都舒服的方式、讓你孩子感覺到愛比怨多的相處方式。這才叫成熟的人處理問題的方法。
有時候媽媽們的不快樂,也會無形中讓你的另一半覺得頭疼腦熱。一旦你自己找快樂了,你的另一半還在跟你沒事找茬,那你送他一句話: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O(∩_∩)O
希望所有媽媽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記得,要靠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