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上午,“混放是垃圾,分類成資源”舟山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與調研團在臨城“新晨·頤景園”開展舟山城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調查活動。15名調研團成員或兩兩組合,或三人同行,對小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并實地訪談,小區居民對此表示了高度的熱情。
圖片拍攝者:吳靜
調研團成員通過掃樓訪問、沿街調查、點對點講解等形式,將150份問卷分發到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居民手中。調研發現,頤景園公寓每隔二十米左右有擺放4個垃圾桶,2個其他垃圾、2個廚余垃圾。居民王先生表示雖然小區的垃圾桶有分類,但垃圾車來處理時,往往混放,一車裝走,這樣的結果導致許多居民對垃圾分類興致缺缺。
也有居民認為垃圾之所以這么“難分類”,是因為上級部門“限塑”不到位。“買菜帶回來的塑料袋、超市食品的包裝袋,進了廚房就和廚余垃圾混一起了,也沒有人會去分它們”,居民劉女士如是說。還有小區居民建議應該進行垃圾分類獎懲制度,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此外,另一種比較溫和建議是希望能從小孩子教起,重點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習慣。“垃圾分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的,更應該從下一輩入手”,楊阿姨看著在小區籃球場玩的兒子講道。
此次調研活動的進一步了解,不僅解決了過去調研區域化的問題,更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垃圾分類結果。在本次的調研活動中,更有不少熱心居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為浙海大東科“混放是垃圾,分類成資源”舟山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與調研團的研究打開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