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一則“小學生早上推遲上學”的規定讓很多人推崇,文章中詳盡道出推遲上學的幾大好處。比如,保證小學生充足睡眠時間,保證小學生安心吃早餐等等。作為家有兒女上學的媽,以及身負教育工作的老師,這項規定對我來說也算是受惠的。政府部門出這樣的規定是順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吧!
? ? ? ? 這不禁讓我懷念起自己的小學生活來~~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小學生,記憶中,早起是必須的。那時候,我們家住臨近的幾個同學組成早讀學習小組,由我擔任組長,天不亮便起床,拿著語文書到我家的院子里集合,開始讀書,組長要記錄到讀情況,語文老師偶爾還會巡視。那時候,我們都有從天剛蒙蒙亮,然后東方魚肚白到日出東方,普照大地的視覺變化中,感受時間流逝的經歷。起太早了,便會先跑步,從杭山沿公路往上跑到車頭嶺,或者往下跑到垟灣,沿路你會看到,大大小小的小學生早讀學習小組,在某一戶同學家院子里集合,耳朵里不時會灌進來唱歌式的讀書聲,還夾雜公雞啼鳴的聲音。漸漸的,各家各戶亮起昏黃的燈光,既而煙囪里便冒起裊裊炊煙,各家的母親都起來在鍋灶燒早飯了。那時候,早飯還真就是以飯為主,父親們吃了要去田里勞作,吃飯耐飽,不容易消耗,可以保證有充足的體力進行勞作,不像喝粥,沒動兩下便消耗光,支撐不了干日上中天的半天農活。我們家的早飯就比較現代化了,偶爾稀飯配菜咸,偶爾青菜煮面條或粉干,很少有吃飯的時候,因為我父親的胃比較前衛,它已經提前適應了早上喝粥的習慣,到了八九點,母親會送點心到田里給父親續能量。遇上周末,我和弟弟也能沾上一點光,一小碗的點心,讓我們的早上半天過得特別滿足。現在想想都覺得很小資~~言歸正狀,當天色慢慢亮了,能看見字,家里的燈也可以關了,我們的早讀也就正式開始。大家把書上的課文一篇一篇以“唱”的形式念下去,前后鼻不分,平翹舌混雜,標點符號不管,抑揚頓挫、情感起伏更加沒有概念,我們有的就是同一節奏,同一速度,按照自己喜歡,又出奇統一的語音語調語速來念文。這是我們那時讀書最突出的特點!(那時候,普通話還沒有普及,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都用方言教授,語文課也不例外,至今都還記得一年級學拼音,老師教我們記a.o.e的兒歌,不過我無法用我現有的方言和普通話的互通能力,來完成兒歌翻譯。我知道這可是當年我的語文鄭老師的心血。各位垟灣小學的同學們,你還有印象嗎?)可別小瞧了我們,到小學畢業,我能背下小學十冊語文書上的任何一篇文章,不僅如此,你給出一個標題,我能告訴你這是第幾冊第幾篇課文!
? ? ? ? 結束早讀,我們各自回家吃早飯。早餐很單調,但熱乎乎。吃完早飯,鄰里同學相呼結伴上學去,馬路上,成群結隊,這兒七八個,那兒三五個,大大小小,挎著或背著五花八門的書包,多數書包是自家母親縫制,或是家里的哥哥姐姐用過的,書包里的書本也不多,三五本算不少了。沒有花哨的文具,偶爾哪個同學書包里能有個小小的卷筆刀,或有一支自動筆,那么自動化的東西,準會惹來大家羨慕的眼光和圍觀。水性筆在那時應該還沒誕生,高年級同學用的最多的就是“原子筆”,這是我們那時候的叫法,后來才知道那叫“圓珠筆”。還有一個特有趣的讓鉛筆變細的方法,鉛筆寫粗了,就找一處墻壁或課桌腳來回磨,三兩下就磨尖了,當然,筆頭寫沒了就只能借助菜刀削了。
? ? ? ? 來到學校,我們還有早自習,不過印象中,早上和下午,都只有兩節正課,再加上中午的寫字課,我們在校時間應該不會超過六小時,即便放在現在也是符合規定的。當然,多余的時間,我們各家孩童都有農活要干,摘豆子,撿柴禾,帶弟妹,煮飯,喂豬、拔豬草什么的。根本不知道補習班,興趣班是什么概念。不過城里的娃可能已經見識過這些了 !那時候,會送自家孩子去參加額外學習的家長,多半都是重視教育,家庭條件好的。能參加額外學習的孩子,也是少數而幸運的。那種學習跟“減負”沒有關系,完全是一種特別有意義的補充學習,這在我初三參加溫幼師面試時,感觸特別深刻。沒有任何藝術學習,僅憑愛好和自身原始條件,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路從學校到瑞安最后到溫州,過關斬將,通過溫幼師面試,過程似乎波瀾不驚,結果實則難能可貴。在和那么多“專業選手”的競技中,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了。原來,為了備戰,那么多的人十年磨一劍,跟專業老師學畫畫,學舞蹈,學彈琴,可謂是琴棋書畫樣樣能上手,相形之下,沒有參加任何興趣班的我能夠通過最后一關的面試,不得不說是幸運之神眷顧我。(后因文化課,最終與溫幼師無緣)那時的我特別羨慕能夠跟老師學習的同學,心里想著,如果我也有跟老師額外學習,或許未來的路會更寬一些。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想法也真是有遠見!
? ? ? ? 放學了,你以為我們會甘心情愿直接回家干農活嗎?那你就錯了。我們會繞道桑葉園里,吃上飽飽一肚子的桑葚,然后和男生約法三章,干上一架;或到毛竹林里找些山果子充饑,再玩“打三板”;或到河里“摸無賴”,帶回家煮湯喝;或在“草坦”上玩跳皮筋,“綁手巾”;或找一處平地扇“三角棱”,打“紙包”,“踢間”~~當然,時間要算準,不想挨揍挨罵,就必須趕在父母下田回來前到家,搬出椅子,專心致志寫作業或讀起書來。小時候,我們姐弟倆可是大人眼中學習認真成績好,乖巧懂事又聽話的好孩子哦!即便現在遇到我的小學老師王麗燕,她還贊不絕口,說教過那么多的學生,我們姐弟倆給她印象特別深刻,特別好,當然她還提我們班的小聰、學權同學!額,你倆要看到這里,可以小小驕傲一下,畢竟幾十年過去還被念叨,不容易的[耶][耶]!
? ? ? 假期,我們小學時除了寒暑假,還有農忙假,大概七八天,十到半個月不等,春耕忙的時候就放假。周末休息一天半,沒有五一、十一黃金周。其他零散的假期,現在是記不得了!
? ? ? ? 現在有些學校給教室裝空調,還怕學生中暑。我們當年一、二年級時,沒有正規的有四堵墻的教室,幾十個同學坐在村里的大眾祠堂上課,光線昏暗,黑板是可移動的木板釘起來,涂上黑漆的,表面凹凸不平。抬起頭,上面架著幾口棺材,有些詭異。老師辦公室在戲臺兩邊的架空戲臺間。每年春節社戲時,老師辦公室就是戲子的化妝間。課間,我們的活動場地就是整個祠堂,包括我們教室所在的大禮堂,中間的天井,兩側走廊,還有一個小戲臺,以及戲臺下面的空間。另外,除此之外,出祠堂大門還有個門臺,用水泥板鋪橋和祠堂連接,橋下是個有二十來平方的蓮池。記得那時我是值日生,課間握著一根小紅棍巡視,不讓同學們靠近蓮池,怕發生意外。現在想想,我那時的角色相當于當下“安全小衛士”吧!
? ? ? ? 體育課,代課的年輕女老師帶我們出“校門”,走過一條兩邊都是密密竹林的小路,來到河邊的草地上,還沒跑兩圈呢,一節課就差不多了,就又稀稀拉拉往回走,三三兩兩,沒人帶隊,也不排隊。一節課就是一次小小的郊游,大家隨心所欲,女生調皮男生野,但河邊啊,密林啊從來都不會威脅到我們的安全,現在想來,我們的生命力真是夠強的!老師膽子也是夠大的!!
? ? ? ? 作為少先隊員,我對隊員標志——紅領巾,是相當珍視的。每天晚上解下,折平壓在枕頭下,第二天起來又小心翼翼戴好。記得有一次,中午上學到校,發現紅領巾沒戴,離上課時間沒幾分鐘了,我撒開雙腿,用上平時玩“三板”練出來的速度,飛奔回家拿紅領巾,一來一回,剛進教室坐下來,掛在辦公室里的手搖鈴就搖響了,“當當當~當當當”,看看脖子上的紅領巾,我安心地笑了!
? ? ? ? 王校長是當兵出身的,每次開學典禮或其它集會,他會用他那獨特的呢喃不響的鼻音,配合方言跟學生分享他的抗戰經歷,印象最深的是鉆在水桶里過江偷襲敵人的故事。雖然我們聽的吃力,但并不妨礙他在我們心目中,大英雄形象的樹立。
? ? ? ? 學校附近有個我叫叔叔的殘疾人,坐輪椅,手腳畸形,說話不清,很多孩子都怕他,不敢接近。而我還有珍姑(那叔叔是她堂哥)課間除了跑跳,最好的去處就是去他家聽他講故事,看小人書。“田螺姑娘”、“董永和七仙女”、“赤身小孩偷鰻鲞”、《血凝》、《地道戰》等,那是我最早接觸到的文學故事,文學熏陶就從聽故事和看小人書開始,后來多了一個途徑——聽溫州鼓詞,除此并再無它。作為教師一角,我感覺最無底氣的就是文學功底太淺。小學階段接觸經典文學,背記經典古詩詞,扎實文學功底至關重要!
? ? ? ? 每個當下都會成為漸行漸遠的過往,小時候憑著記憶,會留住一些供回憶的片段。如今,當記憶不再強大,靠什么留住供回憶的每個美好瞬間?或許此刻手中做的,就是一份供以后回想的記錄吧!
? ? ——如果你看到這,我將非常感謝,感謝你的耐心閱覽[擁抱][擁抱][擁抱][握手][握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