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后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希伯來書
周末和朋友去吃牛肉火鍋,女生聚在一起聊天,一聊就聊到隔壁桌都換好幾批。畢了業,大家的話題從學校男女比例,哪個老師好,哪門課難過一下子直奔工作,結婚,家庭,親子。
正當我們津津有味得談論的時候,好朋友靚靚語出驚人:“我以后一定要做丁克!有孩子實在是太恐怖了。”我們問她怎么會有此等感悟,靚靚向我們大吐苦水,講她最近的遭遇。
“我下班以后我媽讓我去鄰居家吃飯,這個鄰居是我媽媽的朋友。他們家里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姐姐讀六年級,第二個小哥哥三年級,最小的弟弟二年級。除了吃飯,我去這個阿姨家還要輔導這三個孩子做作業。上班累,下班還要對著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么難教的孩子。我都感覺自己提前進入了媽媽階段。輔導作業,要么一個作業不寫玩手指玩一晚上,要么懶得用工具書非逼著我直接寫出來給他,寫錯回家態度也很差地怪我教錯。
靚靚喝口茶,頓了頓繼續說。
”這些還不算,我還要伺候他們穿衣服,吃飯,有次吃飯的時候那叫一個天崩地裂,兩個男孩子為了誰多誰少的問題,一言不合就開始吵架,摔食物,丟盤子。這太過分了,我受不了了,有點嚴肅對他們講了一句:’吃飯不要講話。結果孩子一個碗丟到我的面前。最大的姐姐也到了叛逆期,脾氣也大,經常關自己在房間里。時不時出來吼那兩個”吵“到她弟弟,然后把門摔得砰砰響。”
我們不禁心疼靚靚,但也很疑惑:
“他們的爸爸媽媽不管他們嗎?”
靚靚搖搖頭:“他們仨都快把他們的媽媽逼瘋了,為了照顧他們只能做全職媽媽不能上班, 每天都被氣得不行,有時候恨不得拿起刀來砍他們了,他們唯一害怕的是他們的爸爸,只要爸爸一回來,他們馬上變得超級乖,爸爸從來不打他們不罵他們,有種氣場。可是爸爸極少回家,但是爸爸一走,一切就又打回原形,我更不敢管他們,畢竟還是外人......”
聽到這里,我們都七嘴八舌,紛紛獻計。有朋友說應該讓送去軍事管教學校鍛煉一下;也有朋友感慨說爸爸應該多點回來,不能為了工作犧牲了家庭,父親的角色不能缺失,不然《爸爸去哪兒》也不會這么火;還有的說應該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專門的教育機構去解決......
這讓我想起,不僅僅是靚靚鄰居家的三個“熊孩子”,一個好朋友友昭曾經也有過一段“悲摧的”家教經歷:她教的孩子同樣也是媽媽的朋友,家境十分殷實,很注重給孩子的條件,什么都是最好的,每年都會出國旅游增長見識,只要是想要的都有,遙控無人機,VR......但是孩子爸爸媽媽特別忙,沒什么時間管孩子,眼看著成績下降,只能請家教來教。但孩子特別的不聽話也不學習,物質條件的豐富使孩子目空一切,什么都看不上。友昭和孩子的媽媽都十分苦惱,根本拿這個男孩子沒辦法。
在公交車上,坐在隔壁的阿姨拿著手機微信聊天也滿是訴苦:“我家孩子在學校還是很乖,但是回到家真的就是一個混世魔王,我工作上比較忙,也沒時間管他們......
家長什么時候,越來越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還記得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1歲多走路都不穩的外國小孩可以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換衣服,穿鞋子,扔紙尿片,自己吃飯......評論區里滿滿是為人父母的網友點贊和艷羨。
這些外國孩子不是天生就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從中可以看得出外國家長花了極大的耐心去訓練孩子,然后便放心讓孩子主動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非制造問題去頭疼。
成年人想要養成好習慣都需要21天去強化。
更何況是孩子,俗話說的好:三歲看老。
孩子需要父母在身邊做榜樣,父母有必要花時間去觀察孩子心靈需求,學習適當的進行管教。有義務及時矯正他們的不良習慣,告訴他們什么是真,善,美。
但現實是,大部分的家長都以為給孩子優越條件更有甚于管教他們的行為和心靈,培育他們成為一個“人”。
也許有的父母會質問道:“我非常在乎和重視我的孩子呀。我愛他們,犧牲了工作去顧全家庭,花大量時間照顧他們,盡我們一切之所能的保護他,但是他們卻是變成這樣來回報我們嗎?“
今年暑假參加了一個志愿活動,活動內容是和一個素未謀面的搭檔,還有一個福利院孤兒三人組成“臨時家庭"一周,在這一周里我們與孩子同吃同喝,陪他們玩,陪他們做手工,一起唱歌畫畫。
我們“臨時家庭“里的孩子智商低于正常年齡的孩子。甚至需要幫他上廁所,換尿布,我特別小心的對待他,生怕他磕磕碰碰,他特別喜歡大笑,到處亂跑。撞這撞那,又調皮搗蛋,四處闖禍,電線,尖錐子,什么危險玩什么。但是我的搭檔經常無視孩子,讓孩子跑來跑去。一個時常出現的場景就是我三步并兩步緊追在孩子后面。他只要一做錯了事,就哭給我看,我就會心軟下來。他知道對著我的搭檔,等待他的則是嚴肅,以及幾分鐘的禁坐懲罰。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在摸透我們的性情上都特別聰明。
我的搭檔參加這個志愿活動5年,兩年志愿者,三年工作人員。她非常有經驗。但她的個性與我迥乎不同性格的人,因為她的工作伙伴,和好朋友幾乎都是外國人,她接觸過許多家里有很多孩子的外國家庭。她的教育孩子方式一度令我感到非常不適應。
我和搭檔在別扭了幾天后,開誠布公溝通了一番后統一了兩人的教育方式。我開始努力的配合搭檔,強硬起心,堅持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只要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讓他自由的走動,再頑皮的時候,就懲罰禁坐,但是懲罰結束了,溫柔安慰并告訴他,我們這樣是愛他的。
我們選擇繼續投入愛心的耐心,把他當作上帝美好的產業去管理,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意愿。
縱然這個7歲的孩子也許不明白我們的改變,但潛力無限的他,經過一來二去的耐心的管教。原來,他是可以不打人,不搗亂,可以做到自己丟自己的尿布到垃圾桶,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噓噓。而不是一哭二鬧三躺下,讓人事事操心,每每煩憂。看著孩子的純真的聽話模樣,心中充滿無限的欣慰。我深知之前我過于保護和溺愛他。事實證明,我搭檔她無疑是對的:
該獎勵的時候就獎勵,
該管教的時候決不心軟,
該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
該放手的時候就給他自由。
在孩子依舊把你當作榜樣和學習對象的時候,盡心的管教好,一切都還來得及。遲做總比不做好。
最后,讓這樣一個故事就只是個令人警醒的故事吧:罪犯在臨死前,都不能原諒他的媽媽,因為他認為是他母親一次又一次的對他錯誤的放縱,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箴言書中說: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求主幫助那些仍處于不聽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得到及時,并且正確的教導。也愿主以能力讓更多的愛去愛福利院的孤兒們,也愛心靈像孤兒的人們,讓他們認識這一位神一直在愛著我們!奉主耶穌的命祈求,阿們!
【太 18:4】 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里就是最大的。
文/呆萌圖/Never
作者簡介:一個有信仰、愛公益、雞湯愛好者、沒事常吃香蕉、嗜書如命、偶爾看電影,追星。喜歡分享、喜歡寫故事、喜歡一切有趣的東西,無癖不以為交的老友。
呆萌就像你們身邊的一個暖心的家伙,讓我們一起得著更豐盛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