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收錄過一段話,在文章中帖過一次。現在再貼一次:“漸漸你會明白這世上誰也說服不了誰,以及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對喜歡的人表達多了會變廉價,跟厭惡的人掰扯簡直是自找屎吃。最后你沉默,倒不是頹喪,而是心里有一片好風景,于是不言不語。”
“心中有一片好風景”這個解釋一下子就打中了我。倒不是說我心中就有好風景,而是我給自己對外界絕大多數信息和事物一貫保持漠視的態度找到了一個可愛的解釋。不在乎顯得任性自負,“心中有一片好風景”立刻就文藝、神秘起來。
開始工作以后,我經常停更。一開始是忙得沒時間,然后就是忙得沒心情。忙著工作,忙著生活。我像蜘蛛俠奮力用絲拉住一分為二的船那樣拉住工作和生活。但是我沒有鋼鐵俠來幫忙。我只好把船上的普通客人驅逐跳海,讓重要客人抓緊身邊的固定物。
寫的少了,不一定就寫得精了,但起碼過濾了一些可說可不說的話。
“別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們塑造的世界”
這是我老板的座右銘,無論在會議上還是訓導中,都經常作為總結句出現。一開始我只是覺得新鮮。自負如我,早已有固定的精神導師和一套固執的理論體系。而且我經常扮演教訓別人的角色,所以聽到自己老板說了一句我沒有立刻判定為屁話的信條讓我對老板肅然起敬。
但如今接受過高中教育的年輕人都聽夠了訓誡,這句不痛不癢的金句在已經上了釉的中年人面前又毫無威力。因此,其他幾位同事絕對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讓我們面容改色的是白紙黑字的工作要求。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一個員工從入職到稱職,從接收老板的指令到接受公司的使命,這每一步都是一個坎,都需要你身手矯健或者非常耐摔,這樣你才能跳過去或者爬過去。
“別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們塑造的世界”,是啊,我也要對您和公司的表象保持警惕。現在看來,初創公司缺人手,工作要求基本是紙上談兵。對公司產品的理解上,銷售基本和客服是同類,技術同事是一類,老板和合伙人是另一類。作為局外人,你得聽完這三種人的不同解釋才能全面理解一個產品。
“干這一行會改變你之前所有的認知”
這是我的老板常說的另一句話。我出來工作,除了為了支撐自己的消費,還有就是在學校閑得生病——自憐自艾矯情等情緒每個月都要經歷一遍。出來混就是我找到的衛生巾。老板這句話,刪去“所有”,是沒錯的。這份工作頭四天的所見所聞就頂我在廣州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四個月,跟待在學校里簡直沒法比。
不出來工作,不會體驗到工作撕裂生活和情感時的痛苦和無助——它像一頭野豬沖進井然有序的菜畦里肆意拱撞,留下的都是深埋土中的蘿卜土豆和紅薯。
有朋友說我變了,她很大程度上是對的。
認知的變化是迅速且容易。而且我有機會去檢驗自己對工作的想象,一些收藏的職場法則。新鮮事物總能讓我這樣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興奮起來,讓我心甘情愿地參與其中。但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有我不情愿被改造的地方。為了保全一部分使我成為我的特質,我不得不改變策略。
比如,為了早睡,壓縮本來就不多的社交時間。不過不用擔憂,做事的人沒有也不需要過多的社交。過多是多少呢?就是空談的人平常的社交量。兩個做事的人相遇時會像兩只螞蟻一樣,碰碰觸角就能辨認出對方是不是同類。這種人對彼此的認同是在共事中建立的。這種人的典型例子在《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出現了,是歐維和他的岳父。
如果你也是內心沉睡中一頭獅子,想做事,想改變世界,我還要再送你一段話共勉。
如果一個人和同伴的步調不一致,也許因為他聽到的是不同的鼓點。讓他跟著他聽到的音樂前行吧,不管節奏是遲緩還是激越。——梭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