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之家訊“一江春水,潛流暗涌。”用來形容目前的股權眾籌行業,再合適不過了。股權眾籌平臺為了解決問題項目帶來的危機,也不得不搬出剛性兌付這一落后的處理手法。而“賣者自責、買者自負”,卻被不少業內人和投資人拋諸腦后。事實上,對股權眾籌來說,剛性兌付無異于飲鳩止渴,行業回歸市場本色才是關鍵!
為什么股權眾籌會出現剛性兌付?
我們先說說股權眾籌的剛性兌付是什么,一般而言,股權眾籌項目出現風險后,導致無法兌現給投資人的預期收益。平臺為了彌補投資人損失,通過變相剛性兌付的形式,向投資人賠付本金和收益。
在今年,股權眾籌的變相剛兌頻繁出現在影視、餐飲細分領域。據眾籌之家了解,有多個平臺上線影視項目后,票房慘淡,事先承諾的預期收益化為泡影,在投資人和輿論壓力下,平臺最終選擇剛性兌付。同樣的事情,也發生餐飲眾籌領域,有幾個餐飲店鋪在出現問題后,平臺提出“換股份”或者“換店”的方式向投資人進行變相剛性兌付。
甚至在個別知名平臺也出現過變相剛性兌付的現象,引人深思。
然而,股權眾籌行業出現剛性兌付卻幾乎成為必然,因為在互聯網金融行業陷入詐騙漩渦、被監管部門重點關注后,同樣位于互金行列的股權眾籌也不能安然,但凡有些風吹草動,平臺都有可能成為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對象。平臺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投資人資源和市場份額,不得不“力保”已上線項目不會出現問題。
但事實上,作為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股權眾籌項目完全不會出現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不符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為了躲避風頭,只好對那些問題項目實行變相剛性兌付。
總體來說,股權眾籌平臺本身剛兌意愿并不強,主要是受到輿論壓力的影響。京東東家負責人孫肇昭在接受媒體時表示,股權眾籌投資是高回報高風險行業,再好的創業企業也是“九死一生”,平臺不能保證每個項目都能成功退出,也不具有兜底責任。
然而,今年爆發的問題項目明顯多于去年,致使股權眾籌平臺承壓加重,單個平臺的總項目與問題項目比值在縮小,甚至有傳言部分平臺問題項目多達70%,風險不容小視。
與此同時,大量存在的中小平臺生存壓力大,為了博得資本的青睞,只能鋌而走險,而結果,很可能出現平臺一邊上新項目,一邊卻又要為各種項目進行剛性兌付。
為什么要防止股權眾籌出現大面積的剛性兌付?
事實上,股權眾籌剛兌是毫無根據的,即便項目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不符,也無法通過法律途徑強制要求平臺負責。
2014年12月18日,中證協發布《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其中,第九條股權眾籌平臺不得對眾籌項目進行擔保;第十三條融資者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第十五條投資者自行承擔可能產生的投資損失。
從監管層近年來的表態來看,股權眾籌平臺禁止兜底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畢竟股權不比債權,其復雜性、傳導性比債權過猶之而不及。
如果股權眾籌出現大面積的剛性兌付,將會出現三個嚴重問題:
1、創業成功率低,創業過程中的風險不可控,股權眾籌項目違約風險加重,意味著股權眾籌平臺將要承受巨大資金壓力;
2、股權眾籌本身作為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而一旦被隱性剛性兌付后,將變為高收益、低風險的模式,風險與收益配比機制出現問題。同時,這種被扭曲的投資產品也會因此受到投資人追捧,進而大量資金瘋狂涌入。這不僅背離了國家提出的“虛擬經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要求,而且也容易爆發系統性風險,得不償失。
3、對投資人而言,倘若全面實行剛性兌付,并不能提升投資人提升專業水平,反而導致投資人過分依賴管理人。只有實行“買者自負”,才能使投資人更好地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好資產配置。
此前有業內人士提出,P2P行業在實行剛性兌付后,該行業的交易額才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同樣,全面實行剛性兌付的股權眾籌,其交易規模也會在未來出現一個爆炸式增長。
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股權眾籌與P2P有根本性區別,平臺若是被迫放棄第三方中介的身份,反而會給平臺帶來沉重的資金負擔,“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唯一結果就是平臺不再上線新項目,行業進入無限期沉寂。
需要注意的是,剛性兌付的打破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投資產品實行剛性兌付,實則是飲鳩止渴。股權眾籌要想健康發展,并不能依賴剛性兌付,回歸市場本色才是關鍵。
不過,也許有讀者會有疑問,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面對項目虧損,如果不實行變相剛兌,平臺很可能被投資人所拋棄。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代替剛兌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別急,還有下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