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人能獨立控制自己的標志性動作,嬰兒從四肢著地的爬行狀態到某一天脫離爸爸媽媽的呵護蹣跚邁出第一步,那意味著他從此可以開始跟隨自己的意愿探尋這個世界,不再只能在父母的懷抱中咿咿呀呀或者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要去那兒,我要看這個那個……走,就是對身體和自我的完全運營。
一開始我們每邁出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摔倒,后來走的多了,摔的多了,漸漸熟悉了這個動作,就覺得不再那么恐慌,反而充滿了探尋的滿足滋味。這個動作可以代替別人對我們的控制,可以帶我們去向想去的方向,隨大腦隨心,一步兩步……這些步伐組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成長。
顯然,在微信運動以及一些計步工具、APP出現以前,走路是多么的平常如呼吸,人們不那么關注它,是的,它是一個正常人的身體機能和動作技能。我們對它的認識也只在和交通工具的區分上——我走路上班,他坐公交,你開車;或者頂多給予他一些幽默的代名詞,我11路過去的。但,當某個計步工具出現后,相應的工具、APP等等便層出不窮,走路一下子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它不再是那么日常的動作,而是一個人健康的代名詞、一個朋友圈競爭的表達、一項自我激勵的方式、一種值得天天記錄詳細數量的排行榜……也就是這時,走路被人們賦予了更多意義,實際上是它在某種角度、程度滿足著人們的內在需求和外在表達,微信連接世界、連接你我,而排行榜上的走路步數就是實實在在連接每一個圈子的載體。
本來我自己是沒怎么關注這些計步的,第一次知曉這個可以排名是在去年秋季,我的一個朋友發了張她的排行榜,并附了一小段字,說其中某幾個朋友每天走好多路,特別想知道她們在干嘛。于是我覺得很好奇,這個是什么,然后她讓我關注微信運動公眾號,很簡單,關注即已加入,你看到了你所有的朋友,你被所有人看到。從那時候開始,我會偶爾看看大家都走了多少,也還沒有更多其他意識。
后來,也就是今年春天,公司發起了“走向完美”的活動,讓大家都能更加關注走路,關注健康。才對這件事情有了更多認識,我認真的看了幾天自己的步數,日常上班的時間一天大概能走三四千步,這相對那些排行榜前列飚黃的朋友們來說屬實差了很多,其實并不是因為排名,而是更多地認識到自己其實已經很久不關注健康了,連走路都不那么頻繁,何況運動呢!是的,回想起來,自從去年入冬天氣寒冷,就完全不動了,羽毛球也落了一層灰,就像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一樣,不那么明亮,蔫蔫的。
能夠有這樣的意識,也真的得感謝這個活動,接下來就開始帶上手環,刻意去多走一些路,我發現大家都是這樣,原來一萬步是個突破,現在排行榜里每天都有兩萬步甚至三萬步出現,原來走路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或者那么容易,你需要帶著自己的身體去接觸不同的地方,還得在精神上給予它更多的支持。它不僅是一個動作,還是你的生活,你本身。
每到周末,在家里做家務、做飯,本來身體就是被激活的狀態,所以也就能在不那么累的狀態下達到一萬步,此時,走路就是周末生活——那樣閑適而充實。昨天天氣不錯,傍晚的時候和王先生去逛了超市,把東西送上樓,又覺得好想下去走路,于是就在小區里來來回回繞了個遍,入住這里已經快一年了,居然有那么多小道沒有走過,今天的走路讓我發現自己的日常生活是那么的狹隘,就自己小區也僅僅是固定的一個小活動范圍。
上樓后忽然覺得,原來我們早忘了走路的初衷,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邁出第一步的意義早已因為后來幾十年太過熟悉而忘卻了——它可以帶著我們自己去到想去的地方,隨大腦隨心,不受別人控制,去探尋身體和自我,怎樣才能回到完全運營的最初?值得思考,值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