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學啥了?暫且允許我保密,現在我要分享的是在課堂當中遇到的一個小事情,這個小事情其實挺小的,但是對于我來說卻是當頭棒喝,引起了我對自己一貫以來的學習態度的反思。
在課堂當中的練習中,老師要求我們兩個學員一組互為教練,找出在讀文章中的誤字,并予清字。當我們在進行過程當中,老師忽然走到一個在讀的高三學生的身邊,他說王同學請暫停,你現在的這種狀態叫做機械化,那么請我們其他同學來思考一下,出現機械化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我這個人歷來是屬于反應比較快的,不假思索的就舉手發言:老師,出現機械化的原因是因為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沒有走心。這個時候老師就反問:那么,請問什么叫做走心?我當時一下子就懵了,走心這個詞是我們在日常的溝通和交流當中經常使用的,當孩子不在狀態的時候,我們給他的評價就是沒有走心。而走心的真正含義從來沒有真正的思考和查核過。于是,課堂上所有的同學,自發自主的進入了查核走心這個詞的意思的流程。首先這個俗語,有點屬于網絡用語的詞語在萌寶上是沒有查到的,于是我們又查閱了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種是,沒有用心,一種是已經用心了。至此,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一個詞語可以這么用,也可以那么用,當我們對它的身體反應出現一種停頓或者猶豫的時候,或者是怪怪的感覺的時候,那么一定是出現了誤字的這個狀態,這時候我們就要來查一查這個詞語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適合用在這里?很多時候我們處于這樣一種狀態:當我們遇到不是很理解的字詞的時候,或許借助我們的直覺可以這么用,或許我們就此把它放過,或許我們會好好學的問一下別人這個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往往我們沒有真正的了解他的意思,或者也有可能誤解了他的意思,由此我們就產生了誤字。誤字的結果就是我們所不理解和誤解的東西越堆越多,就如我們在前行的過程背著的背囊一樣,背囊越來越重,最終會使得我們不堪重負,停止前行,或者是遠遠地落在隊伍的后面。這也是優秀學生和一般學生甚至是差生的距離所在。
其實,我們所希望孩子的一個學習狀態就是追根究底,能夠自主學習。而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一方面,和家長固有的學習模式有關(這是最簡單的家庭教育的榜樣的力量),另一方面和老師的直接引導也有關系。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和課堂演練,我已經差不多養成這樣一種本能,當我習慣性的需要去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會問一下自己,我是不是確切的知道意義所在?能不能給出準確的解釋?如果不能的話,我會拿出我的工具來查一下。很慶幸在這個年齡段還能夠領會到自己的習慣性的錯誤所在,一切都來得及。
那么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夠優秀是因為遇到了學習障礙,如何來認識障礙呢?清看下圖。對照一下,你中招了嗎?孩子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