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意思是繆斯神廟。英法德語里的博物館,拼寫一模一樣。與達爾文同時發現自然選擇的華萊士說,博物館是勞動階層了解大自然神奇產物的唯一途徑,戈德金也說,任何個人和公司想組建一個博物館并以此牟利的話,都喪失了對這座城市做出永久貢獻的機會。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去博物館?
當我們瀏覽文物時究竟在看些什么?
所謂文物就是人類行為的化石,陳列這些化石的地方叫做博物館。歷史呼嘯,我自巋然,這八個字,說的就是那些陳列人類行為化石的博物館。最近幾周去了國博,首博,清華博物館,參觀過一些中外大型展覽。不再像像無頭蒼蠅般亂轉,漸漸的明白了博物館的真正意義。
博物館是對歷史和知識的系統整理,直觀再現。
現代媒介傳播途徑決定了我們大多數時候接觸到的都是些碎片化知識,即使你在看一本書,博物館就是一本按照歷史縱線整理的,各種實物相比于書本上的知識給人以更加直觀深刻的印象的立體百科全書。她將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背景,文物,典型,可以體現當時時代的特征特色一一再現在你眼前。看到展品的你,對于這些文物的背后,有太多要思考。
是的,當那些文物跨越千年與你相見的時候,當你的眼光靜靜的掠過他們,你其實應該看得見血與火的燃燒,歷史的長河的流過。
我在看展覽前多想了一點,于是就比曾經多看到了好多。此次去清華博物館參觀“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展覽,51福來自法國圣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繪畫作品首次在中國亮相,云集莫奈,畢加索,庫爾貝,蘇拉熱等,清晰地還原了這180年來歐洲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展覽的宣傳冊就能知道展覽分為六個部分,而當時19世紀至20世紀的歐洲,工業文明的腳步改變了傳統生活的方式,也調整了人們觀察感受自然地角度與維度,同時現代哲學,心理學等的出現,也使藝術從單純反應客觀世界升華為主觀世界的感悟與表現。一系列風格流派的交替和發展,展現了這一時段西方現代藝術充滿矛盾和創新的崎嶇之路。通過畫作可以看出這一百多年間西方藝術風格的激變,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等等。藝術風格與社會文化精神,觀念的裂變相關,通過展覽的脈絡,我們可以清新的欣賞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可以感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與精髓。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過,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必將在黑暗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