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加入貓群以來,發現很多小朋友都挑戰100天33本書。我也打算嘗試一下。
于是讀了《書都不會都,你還想成功》,學習一下挑戰方法和規則。看完之后,開始著手前期的準備工作。首先,每天讀3個小時的書,還要做好讀書筆記!!!我算了下每天必須做的事情所花費的事件。
工作:8h 上下班:2h 晨讀感悟:1h 練字:1h 睡覺:7h 吃飯、做飯、買菜:3h 看書3h 運動:40分鐘 洗漱:1h
滿打滿算,24個小時都不夠,還沒有算上打盹,糾結,上廁所的事件。
100天挑戰33本書,根本不是一個讀書挑戰,而是對時間規劃能力和深度工作能力的挑戰。如果我們每天有充裕的事件,看書根本算不上挑戰,但時間的限定讓這個挑戰看困難無比。為此,合理規劃和利用每一分鐘,都變得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學習一下如何科學的規劃安排自己的工作。
規劃好每一分鐘
我是一個列表控,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列出很多待辦事項,為了不過分的強迫自己,并沒有給每件事分配具體的完成時間,主要是怕自己完不成,傷害自尊。
開始的幾天,還是挺不錯的,列表上的工作基本都能完成。可慢慢的,這個方法有點失效了,看著列表上的內容,我看是糾結先做哪個,后做那個。而且,只要一糾結就像利用這個時間看看八卦,上個淘寶。
在準備100天33本書時,我發現了即使什么八卦都不看,我的時間還是不夠用的。必須重新想好怎樣1分鐘掰成2半兒花。為了減少糾結的時間,我開始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規定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兒。
我發現這樣做之后,工作效率高了不少。
合理的安排工作內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有人早上清醒,有人晚上高效。先找出自己高效的那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可以處理重要的工作。
對于簡單重復的工作,我們可以嘗試著“一心兩用”,比如:洗漱的時候聽新聞;上班的路上寫晨讀筆記。
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根據二八法則,每天重要的事兒可能只有20%,但恰恰是這20%決定了我們狀態。為了讓自己多做深度的工作,我們可以給每項工作打分,寫文章、運動等可以可以記高分;刷朋友圈,逛淘寶等為低分。我們集中精力做高分的工作,利用碎片化時間做低分的工作。
利用可視化積分卡
每天晚上必須要復盤當天的工作內容。總結當天做的好的地方,找出做的不好的,從自己的經歷上總結經驗,能讓我們事半功倍。作者建議我們用積分板的方式為每天的投入和產出做記錄,以便我們大腦能夠得到及時反饋。
開車不難,但在死亡公路上開車是讓人絕望的,因為你不知道到了哪里,什么時候能到終點。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堅持不難,難的是你堅持了卻沒有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