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287衛靈公第十五42》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丙子日,三月十八,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一,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邊兒,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就說:"這是坐席。"等到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師冕走了以后,子張就問孔子:"剛才和師冕這樣說,也是道嗎?"也就是問孔子,這就是與盲人說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呀,這就是一種扶導盲人的道呀!"
二,背景速描。
1,樂師,是當時的官名。冕,是樂師的名字。
2,古時候,樂師多用盲人,這是因為盲人能專心于聽,具有審音之能。
事實是,世界變動不居。萬千世界,起于一動。這一動,恒動不居,無有完滿。及至于個人而言,人人不足,個個有缺,世無完人。
然,但凡能專心致志,安心大道,盡己之材,往往缺憾反成助工。所以,重在志,在己不在他人。只跟自己比進步,不與他人論短長。
今天學習樂師冕一章,很巧,今日游學第一站為盛情老師的古箏館,全稱是《盛琴古箏》音樂藝術教育中心,"雖曰人事,豈非天意哉!"
三,學習之道。
子張,是孔門十二哲之一。陳國人,楚國滅陳,于是把家搬至蕭縣的車牛返這個地方,定居并終老于此。
蕭縣,行政歸屬宿州市,實則距離徐州僅20余公里。因曾有緣于此,故多寫一筆。蕭縣有一位年輕英雄,他叫徐鯤鵬,招商專員,退伍軍人,蕭縣自主成立的災難救援隊發起人,天津港化學品爆炸現場,他們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自愿救援隊。第一次有幸與一位英雄面對面站在一起,這是蕭縣,這里是子張故里。下面言歸正傳。
子張的學習方法,一則體現在好學,二則體現在會學。
1,前面學習過他好學精神。"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子張請教如何行得通。孔子教他"言忠信,行篤敬",子張將這句話書寫在自己的衣帶上。好學在知行合一。
2,這一章,我們感受子張的會學。我們發現,子張不僅通過請教的方式學習,他還用心體察老師的言行,孔子怎樣接待盲人樂師,一言一動,無不用心省察。會學在用心。
四,孔子的情與德。
同理心,如冬日暖陽。孔子對盲人樂師懷著滿滿的同理之溫情,自然而然表現出扶持教導的柔和。情動于中,盛德之至,自然而然,無有造作。
人生一世,不過幾十載,不作假,毋自欺,同理心就來了。曾國藩說,臺上之時,須想下臺之日,這也是一種同理心。
又如盛情老師,用20年執著的追求,筑成箏夢,她用這夢,又連接了更廣闊的慈愛。當盛情老師說起那些孩子,患有血管瘤的孤兒,抱起孩子那一剎那涌出的淚與決定,這是超越同理心的同理心。
盛情老師推出100元為期三個月的體驗課,她將這些收入捐助給血管瘤孤兒。她竟是渾然忘了,藝術中心需要支付房租、工資、水電諸等費用,她竟是渾然忘了,兒子上學的事尚無著落,笑話自己是一位馬虎母親,從未想過孩子上學需要本地戶口,本地戶口又需要滿足諸多條件。
醉心藝術,不諳世事,吃盡苦頭,卻不改赤子之心。盛情老師的藝術感動無數人,她卻忘了自己,更愿意人們關注那些無父無母、被政府遺忘,被社會忽略,身陷死生困境的血管瘤孤兒。
古箏,相信大部分中國人聽過,能夠分辨出她獨特的琴音。今天之前,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對古箏的認識停留在這樣一個層次:熟悉,但離我很遠。參觀琴房時,我決定用手觸摸一下,用手拔動一下琴弦。
觸動琴弦的那一剎那,真實真切真正的 ?連 接 發生了。曾經以為熟悉的箏音,一下子變得異常陌生,又未曾有過象此刻一般的近。這也是一種同理心。
盛情老師含淚微笑,不忘初心,一次又一次啟程。這一次是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在讀生,也是《盛琴古箏》第四期的開端?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規定要怎樣干,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唯義是從。
把同理心放大、擴展,不僅僅是學習之道,也是生命成功之道,還是人生機遇之道、價值創造之道。
相信,明天會更好!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