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會有輕微劇透,慎點。
以下是吐槽時間:
最近突發奇想,心血來潮,想看一些國產劇。在因緣巧合之下,知道了《鏢門》這部戲。一看簡介和海報,立馬決定把這部劇提到我最近的日程計劃中去。因為是霍建華和賈青主演的,這在顏值上就有了保證,其次這部劇的題材還算是比較新穎的,它聚焦中國傳統的走鏢護鏢行業,也算是有捎帶上一些武俠的因子吧。對武俠我永遠難以抗拒!所以我在這周末像吃了雞血開了外掛似的一路狂飆,按著一天十幾集的節奏,成功在三天之內把38集的年代巨制大劇給追完了。
我看完后,內心真是十分惆悵啊。我只能咬牙切齒地說一聲“編劇,算你狠”。雖然這部劇的編劇是我十分喜愛的《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徐皓峰。可是我還是要表達一下我的憤懣之情!按照以往的追劇體驗,年代劇總會體現主角的成長歷程,主角頂著“主角光環”所以歷經風雨都能東山再起,頂多就是命途多舛了些,但是其他的一些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呢,主角的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要學會面對死亡。而身邊至親的死亡必定會對主角的心靈造成重創。這部劇也毫不例外,主角劉安順在他有限的一生中至少經歷了三次至親至愛離開人世的痛苦。第一次是師父戴海臣的死,第二次是母親的死,第三次是愛人路遙婷的死。這對安順來說都是難以言喻的重大傷痛,但他也在一次次面對死亡之后,蛻變得更加成熟、睿智。
所以呢,你能想象我為什么會這么郁悶了吧!因為我這么一個玻璃心的人,看著快要大結局的時候一集死一個人,特別是在大結局的前一集女主角也死了,那種感覺真是猶如站在大平原上,周圍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啊!
吐槽歸吐槽,但這并不妨礙它是一部精品劇。作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最后一部“四星聯播劇”,它有著強大的金牌班底做靠山。該劇由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的鄒靜之擔任總監制,由電影《一代宗師》編劇和小說《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徐皓峰擔任編劇,導演為張黎導演工作室核心成員導演韓曉軍,曾任《天下無賊》美術指導的趙海也傾力加盟,為本劇藝術品質保駕護航,攝影指導黃偉的電視劇代表作《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人稱道,同時集結國內一線武術指導張偉國加盟。如此高級別電影配置的幕后班底,使得《鏢門》成為國產劇中少有的具備電影水準的高質量精品大戲。
除了畫面為人稱道,劇中對歷史細節的真實還原也讓人為之動容。該劇的背景設定在清末民初,人物前期多在山西一帶活動,后轉移到京城活動。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最為變幻莫測,人們都處于時代的巨變之中,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人物的生活環境、服飾變化、語言習慣都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而該劇卻能做到幾乎百分百還原當時的歷史景象,頭飾、頭發的長度比別的劇更符合史實。武打場面不花哨,動作如行云流水,十分唯美。服飾雖不華麗更顯簡約質樸,人物性格鮮明,臺詞刻畫細膩豐富,山西大宅的威嚴高大、整齊端莊無不讓我為之驚嘆。這部在各地實景拍攝、造型布景極其考究的時代劇,充滿那一段特殊時代的歷史厚重感。
李希平:規矩在哪兒?
劉安順:規矩在頭頂,在腳下,在耳邊,在心頭。
《鏢門》不僅僅是通過聚焦中國傳統的走鏢護鏢行業歌頌中華民族的俠義精神,它更想從鏢門這個江湖行業中發掘中國文化里關于規矩、信義、道德的深刻內涵,給當代人一些警醒,達到振聾發聵的功效。這樣的設定,使得該劇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這部劇最大的貢獻在于它向正在處于金錢至上、利益為上的當代社會的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曾經存在于傳統社會和古老行當中的價值觀——比如“忠”“信”,在社會轉型中以及古老行業消逝后該如何轉化。說人話就是,轉換成“做人應不應該時時刻刻都守規矩”。我想,這個命題也可以拿去《奇葩說》上辯一辯。
萬事想來都在我
最近幾年,每每看電視劇都會讓我有一兩句印象深刻的語句。那些語句可算做是主角的座右銘吧。像《繼承者們》里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kill me heal me》中的“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萬事想來都在我”就是《鏢門》里的劉安順總是掛在嘴邊的話。
這句話應該屬于唯心主義的范疇了吧,頗有種人心決定一切的雄心壯志。乍一聽,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拼勁和熱血,主角也確實是這樣的。他是一個能鐵肩擔道義的擁有大氣魄的真男人,也是一個能放下個人榮辱成全大局的男子漢。其實,“萬事想來都在我”不是硬碰硬,而是要真正做到順應萬事萬物,以天地人和之力而為之。
隨著劇情的發展,主角經歷了種種波折,武功修為和為人處事的能力都大有增進之后,他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認識。他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要堅守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要有一份面對一切誘惑不為之所動的淡然。
時勢是風,英雄是石頭
毛澤東說過“做好人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的好人”。道理都是相通的,換句話來說,一個人堅守規矩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堅守規矩。而劉安順恰恰就屬于這一類百年難得一見的稀缺人類,難怪當時劇集播出時有人在網上調侃劉安順的三觀比五官正。更難得的是,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王綱解紐,萑苻遍野,草莽梟雄各起,哀鴻遍野。人就像柳絮到處離散,心里七上八下沒個著落,人,失去了根。時代在變,周圍的環境在變,身邊的人也在變,面對隨波逐流的大勢卻在最后關頭仍義無反顧地守著內心的規矩,就算這種活法會讓自己過得很辛苦仍不改初衷,試問,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
那是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志士如云的美好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火車、汽車、輪船的相繼開通,鏢局也由清朝的盛極一時到民國初期逐漸衰落。片中的杜載山原是京城八大鏢局響當當的人物,他憑著自己的洞察世事早早就離開了鏢局,另謀高就。
可是人吶,不能做隨風搖擺的草。行業可以變,但做人的根不能變,行業的規矩可以變,但規矩的魂不能變。安順在面對盛極一時卻最終沒落的鏢行一業時也有辛酸和無奈,但他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都不會放棄這個他傾其一生,承載了他太多太多悲歡離合的行業。
劉安順的性格剛硬,與當時的年代那么格格不入,江湖中人,也是性情中人。他們有著自己的操守,有著一套業內的行規,有著真性情和一腔熱血。
頂上了英雄木,只能挺起胸
在劉安順師承戴海臣門下后,師父的一言一行,他都銘記于心,并且用一生實踐著。他的每一步都在前進中走得硬氣,有風骨。在順境時,不眼高于頂,自命不凡;在逆境時,不卑躬屈膝,唯唯諾諾。
為了規矩,頂著眾人的不解與憤恨,他仍不顧情面嚴斥私自走鏢的馬鏢頭,就在他羞愧自殺后也不給他一個因公殉職的由頭;
為了規矩,他明明可以在太古鏢局風生水起卻自愿受罰掛黑袋,前往京城面對種種刁難重開鏢路;
為了規矩,他明明可以在自己家里趁此機會接受師妹對自己武術的點撥以此讓自己的武術更上一層樓,但是他拒絕了……
他說,腰桿是自己挺的,不能指望別人來扶。
他說,頂上了英雄木,只能挺起胸。
在那樣一個年代,人命如草芥,你并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你起碼可以選擇怎么愛怎么活。你可以像李希平最后因為嫉妒而迷失自我,也可以像賈克木成為一個蠅營狗茍的小人,也可以選擇像劉安順那么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地活著。
人只有在坦蕩得一如清水之時,才能看見最美好的東西。
塔可夫斯基贊嘆電影是一門強化并且凝聚一個人的人生經驗,同時還能極具意義地加以延伸的藝術。在我看來,一部好的電視劇同樣如此。一部好的電視劇會是一位益友、一名導師、一所學校,可以讓人觀之再三、意猶未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鏢門》當之無愧。它是一部底氣深厚,充滿力度的作品。它出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得到警醒的時候,雖然它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