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剪頭發,在理發店離遇到一對祖孫。孫子看起來十來歲,奶奶看起來六十左右。
這對祖孫進來后孩子就一直拿著手機玩個不停,奶奶則和理發店的老板老板娘閑聊。聊起孩子的成績,說孩子喜歡打網球,孩子成績一般。也不太喜歡學習英語,還說到孫子想要手機,花三千塊錢買了華為的手機不要,非要蘋果,沒買之前各種討好,買了之后就不理人。對奶奶巧言令色,在爸媽面前則表現乖乖。
其實這類談話在生活中隨時可見,我和老公在一旁聽著默不作聲,暗自觀察:說到后面孫子方案出言相懟,理發店的老板娘則緩和道:奶奶養你不容易,你要對奶奶好等云云。通過他們聊天的內容可以得知孩子是住校的,我揣測孩子是不是平時不做家務。聽完這段對話我想到了以下內容:
1.如何讓家長覺得重要的東西令孩子也覺得重要?
我自己也是從孩子長大的,也經歷過家長在耳邊說要好好學習的嘮叨。說真的,當時我真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好好學習,或者學習到底有什么用。可是我到工作之后才覺得后悔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不僅僅是一紙文憑,文憑這塊敲門磚你都沒有怎么能獲得好工作?不論文憑高低,至少你得有,不然我不會在上班之后還去考大專和本科文憑了。
學習的目的光靠家長在耳邊念叨是沒有用的,因為人對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會自動屏蔽,嘮叨對了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蛇打七寸,必需要抓住孩子的痛點,讓孩子自己從內心深處產生要好好學習的欲望。不過我覺得這個欲望不應該是物質的,不能讓孩子覺得我成績好就可以獲得物質獎勵,因為這樣的獎勵不能持久,太過功利,雖然有效但不是長久之計。至于如何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在與孩子實際相處中具體對待。
2.如何讓孩子感恩?
總說要讓孩子感恩父母,父母養育孩子不容易。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ta自己也是要經歷不少痛苦的。感恩教育不是光說謝謝就夠了,而是對生活能心存敬畏。小時候我們都聽父母說粒粒皆辛苦,想想非洲難民,他們都沒有事物,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其實作為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是很空洞的,且不說非洲離我們遙遠,光是因為物質貧窮導致吃不飽飯這一點現在的孩子都體會不到,ta沒有實際體驗過饑餓,沒有見過感受過物質的貧乏是不會知道現在擁有的幸福。這也是反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吧。如果一個小孩不做家務,不會知道父母的辛苦,在有能力工作卻不出去上班時就不會了解到賺錢的艱辛。ta必須經歷體驗過才會懂得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不是嘴上的不停嘮叨,而是父母要讓其孩子實際體驗到,體驗之后再來一起總結。
育兒無小事,看來以后我還有很多要做要學習的,希望孩子能朝著我期望的方向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