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事兒從來就不是一件說大不大,說小就小的普通事。通過讀書,可以提高你修養,完成思想道德領域和文化訴求領域上的精進;可以補充儲備,達到更深更廣闊的思維維度;甚至于哪怕是作為輸出的來源,單純作為調養生息、緩解疲乏的良方。
六年時間,從15歲到21歲,我堅持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橫亙了我少年到青年時代的六年時間。
不管風吹日曬,我都會堅持一周讀1-2本書,并做好相應的筆記。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書中的世界多美多遼遠,你更應該感同身受。
所以,我想認認真真做一件事:
給你推薦8本國內非經典好書。
既不是名著,也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類經典書目,但它的可讀性很高,更通俗易懂。
甚至于,你能夠從中發現你很多遺失的美好。
遲子建的書很多,質量也大多較為上乘,就說她本人也是黑龍江作家協會會長。
最廣為人之的,是她的散文,其次是小說。
遲子建的文章視角很獨特,作為女性作家持有的溫潤感性的氣質,也容易使人在她的故事環境中被打動,從而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了解她的讀者,都知道她對東北這片土地有一種深切的情懷,不管是她筆下的哈爾濱還是齊齊哈爾或者大興安嶺,潑墨山水、大山深處的邂逅,你都會瞬間被她的觸筆所俘虜。
此番推薦的這本書——《額爾古納河右岸》,算得上遲子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05年12月出版,多次再版,豆瓣評分普遍都在9.0之上。
小說是虛構的,卻真切得不像虛構的,如詩的語言里流出了一整條悲愴而又神傷的河流。
那是一個游獵民族,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太一樣。那里,陽光從樹隙間瀉入,沉沉的山林間有霧靄,馴鹿與獵人,生活與生活。
徜徉著朦朧的詩意,紀錄著生命的一次次衰敗和頹唐。
就拿女主來說,她的冗長而凄迷的一生中,先后經歷了父親、母親、伯父、叔父、姑姑姑父、兩個丈夫、弟弟弟媳、兒子、數個侄子、孫女以及許多熟悉的人的離世。
死亡是如此慘痛,生活更是慘烈得只剩下墓碑上的一個個座右銘,何其難以療養的傷啊!
當然,初讀時會有同《百年孤獨》一般的晦澀彌艱,但讀進去就好了。沉浸在故事里之后,你會覺得一切前段生澀的鋪墊都是如此恰如其分。
《阿勒泰的角落》大概是關于新疆的最美麗的文字了,也是最干凈、最幸福的文字。
作者李娟,她的書富有靈性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除了這本《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羊道》《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也同樣值得閱讀。
單純拿這本書來說,《阿勒泰的角落》如同大多數李娟在報社雜志上的專欄一樣,粗糲中淺藏著一點柔軟的詩意,寫得實實在在的新疆。
實實在在的疆北和阿爾泰山地,一點也不矯情、虛妄,不同于任何一本描寫新疆的游記、小說、散文。
“自然”,是《阿勒泰的角落》最大的特色。
劉震云的集大成之作里,不得不提到《一句頂一萬句》,其次是《我不是潘金蓮》,這兩本書最近都被改編成電影即將登陸院線。
作為劉最成熟最大氣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情節簡潔,敘事直接,文字洗練,寫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和平年代里的慌亂感,孤獨里充斥著的黑色幽默,越讀越深越哭越焦灼的直接觸感,劉震云的文字想表達的太多了,也一一表達到了。
讀罷,有一種被苦難碾碎的沉重。
《飄二代》是一本新書,2016年9月第一版,作者王若沖,關于介紹更是寥寥。
并不抱任何希望的湊單書籍,但很神奇得,這本書讓我讀得很痛快,或者說酣暢淋漓。
作者只有17歲,北師大附屬中學畢業生,曾為搜狐、《讀庫》撰稿。
但文字里一點都沒有青年人的矯情,干凈、利落、灑脫,章節化敘事,按照時間線索和第一人稱視角鋪陳開來,卻不得不稱贊其是一部有野心的青春題材的現實主義虛構作品。
不關是富二代的王尚,天才少女染秋,還是作者筆下的第一人稱主人公李錦怡,儼然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少男少女,在青春期按照各自的人生軌跡前行。
若非要比較,大概這是一本類似青春版《夢里花落知多少》+《小時候》的升級吧。
飄蕩在北京的一個個人兒,最能感受漂泊著的苦與痛。
世人皆知金庸古龍梁羽生,卻忽略了太多的后起之秀。
其中之一,孫曉和《英雄志》。
年少時,我看武俠小說也實屬癡迷,如癡如醉,鳳歌的《昆侖》《滄海》,時未寒的明將軍系列,滄月的鼎劍閣和聽雪樓系列,方白羽的千門系列……
江湖,尤其是書里的江湖,最耐人尋味。
尤其是溫瑞安提出了“大陸新武俠”這個概念之后,一江又比一江高。
孫曉和《英雄志》,堪稱里程碑代表作,正如那句傳言“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一般。
書很長,故事、畫面很盛大,如同書的標題《英雄志》,不乏大場面、大手筆。
猶記得書中那一場堪稱經典的車輪大戰,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一浪高過一浪。孫曉的文氣悠長綿密,細節出奇制勝,在某些方面已遠勝金庸。
如果金庸古龍梁羽生之后,你非要再挑一本武俠巨制,那么這本《英雄志》必不可少。
清末有俗稱的四大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孽海花》。其中,尤以《老殘游記》最得人心。
作者劉鶚,寫山東風俗,卻又不只局限于景,更多敘事。
敘事之處,大多又妙筆生花,“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但劉鶚顯然寫這本書更大的在于隨性和取樂,于是譴責、武俠、堪輿、神魔四大端湊了一個齊整,一部小說又好似選集,彼此未能熔融無間。
這正是他化腐朽為神奇之處,讓讀者大呼過癮。
三毛的書多,經典也多。
《撒哈拉的故事》基本人手一份,大家都讀過,大家也競相推薦。
但我個人比較偏愛她的這本《我的寶貝》,寫的她收藏的故事。史航也曾在公開場合推薦。
書里寫的盡數是些很普通的物件,小物件。在三毛的世界里都是寶貝,是她的美麗,是她熱愛生活的心。
習慣于三毛特有的筆觸,這本書,你會愛不釋手。
我是在看完《暗戀桃花源》之后喜歡上賴聲川的,之后又聽聞了《如夢之夢》場場賣座,就去私底下研究了一番。
作為華人世界的創意導師,賴聲川的偉大不僅僅在于一個個優秀創意的輸出,還在于他切合實際的表達。
在書中,他提出了一整套創意理念,從靈感的產生到實踐轉化,總結出了“創意金字塔”模型。
同時結合經驗案例,分享了積累多年的創作和教學經驗,解析創意生成和實現。
在創意創新越來越匱乏的今日,《賴聲川的創意學》,你完全有理由把它作為床頭讀物。
當然,好書還有很多,值得去看的書也源源不斷。
諸如廬隱的《海濱故人》,比如吳念真的《臺灣念真情》,比如七堇年的《平生歡》,乃至于更多。
讀書本就不是激流勇進,而是日久見人心。
只此希望:
愿你在書中如獲珍寶。
愿你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
愿你在余生不虛度,此生不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