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源于我們的一位讀者在分答上向我提出的一個問題:
如何做到更有效的閱讀,而不只是看過而已?
雖然,這個問題已經回答過了,但分答回答問題時只能回復一分鐘的語音,不能說得很詳細,而之前也有很多讀者向我咨詢過類似的問題,因此,把這個問題的回答做了一個詳細的闡述,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1. 閱讀的現狀
大多數人閱讀后都會有不記得書中內容的困惑,甚至感覺過目即忘。而我曾經在《杠桿閱讀術》中看到過一個結論:
閱讀完一本書后,我們從書里吸收到的內容,最多不會超過20%。
當然,這還只是吸收的比例,而轉化成為運用書中知識的比例,就更加低了。
因此,這篇文章,將從如何提升吸收及運用的比例,兩個層面,為大家總結提升閱讀質量的方法。
對書籍進行分級
在開始正文前,需要事先說明一點:
本文所描述的閱讀方法屬于深度閱讀,并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使用這樣的方法進行閱讀。
基于這一點,建議大家在閱讀前,將自己的書進行分級,我一般分為三個等級:
- 第一級是和專業、技能關系非常密切的書籍。這一類的書,我都會使用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進行閱讀。
- 第二級次于第一級,是對我的成長和提升有一定幫助的書籍。閱讀這一類書時,我只是做常規的勾畫,并導出筆記保存在印象筆記中。
- 第三級屬于休閑讀物,比如一些熱心的文學作品、自傳等。這些書我一般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
提升閱讀質量,本質是加深對一本書的理解,最終目標是能夠將自己所理解的內容升華到運用層面。
基于這個目標,在對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時,我們需要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2. 閱讀前
大多數人在閱讀一本書時,都是毫無準備的翻到第一頁便開始閱讀。使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是非常錯誤的——
你應該在閱讀前做一些準備:
- 通過目錄和序言找出核心內容和主線。首先,翻開書的目錄和序言,仔細看一遍,嘗試理解本書的核心內容,并根據目錄在腦子里繪制出一條這本書所講述內容的主線。
- 制定閱讀計劃。其次,根據對目錄的理解,我們應該為這本書制定一個簡單的閱讀計劃,比如,一本300頁的專業書籍,共有八個章節,我需要在一周內讀完,那么,分配到每一天,應該讀多少頁,或者,每一天需要讀到哪個章節才能結束。甚至,我們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預估一下閱讀完這本書,需要花費多少個番茄時間。
- 對希望從書里獲取的知識點有一個預期。這一點即是讀書時代老師所說的“帶著問題閱讀”,雖然,這時記錄的一些問題在書中可能找不到解決方案,但帶著問題,在閱讀時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在閱讀后,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可以閱讀這個主題的更多書籍。
做好這些準備好,再開始享受神圣的閱讀和學習時間吧!
3. 閱讀中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按照在閱讀前規劃的閱讀進度進行閱讀,在閱讀時,我們需要重點做兩件事:勾畫和記錄要點。
勾畫
無論是閱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需要將書中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勾畫出來,這是大部分人都會做的操作。
而在閱讀紙書時,我會把有勾畫的那一頁進行折角,便于以后查找。關于這一點,很多人會有異議,這部分人通常是極度的愛書人士,不希望書有任何磨損。
但是,書的最大價值就是為我所用,不能讓自己方便閱讀和使用的愛書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懂得如何善用一本書,才是真正的愛書。
記錄要點
會記錄要點的閱讀者實在是少數!而只要做好這一步,就能將閱讀的質量提升一倍。
在閱讀時,我會把書的要點記錄在本子上,所有的要點以章節進行劃分。
所謂記錄要點,并不是單純的把書中的目錄和粗體重點抄一遍,而應該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煉出書中的重要內容框架,即要點。
這個框架,應該以能夠幫助自己回憶起整本書的重點內容為目標。
在記錄這個框架時,不需要寫太多文字,最好是一些能夠提示自己的關鍵詞,這時如果記錄得太詳細,反而會影響后面的回顧環節,只需要記錄下自己能夠看懂的關鍵詞即可。
此外,如果所閱讀的書籍需要做詳細筆記,推薦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在筆記內容(Content)區域記錄下詳細筆記,并在摘要(Summary)區域記錄下前面所說的要點。
杜絕使用電子設備
值得提醒的是,在整個閱讀環節中,絕對不要使用電腦、iPad之類的電子設備進行記錄。
曾經我自己也認為在閱讀時,使用電子設備直接做思維導圖會非常方便,但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這非常不可?。?/p>
- 使用電子設備輔助閱讀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干擾,打斷閱讀。
- 在書和電子設備之間頻繁切換,效率非常低。
- 閱讀算是思考行為的一種,使用電子設備并不利于思考。
因此,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筆記本,用于在閱讀過程中做筆記,是最讓人心曠神怡的事。
4. 閱讀后
閱讀完一本書后,好的善后工作可以將閱讀質量提升兩倍,甚至是指數級提升。
在閱讀完一本書上后,我們應該完成兩件事:總結和分享。
總結
總結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 憑記憶和要點筆記繪制思維導圖
按照自己的理解,并對照在閱讀中自己記錄的要點,將書的脈絡及重點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
在執行這一步時,不要翻開書進行回顧,先按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
這時制作的思維導圖,可以使用電腦完成。
2. 對照書籍完善思維導圖
在依靠記憶和理解的第一版思維導圖制作完成后,再對照著書的目錄、勾畫過的內容進行完善。
3. 進行總結、撰寫書評
不僅僅是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后就結束了,還應該對整本書進行總結。
利用兩個番茄時間,寫一篇簡單的讀后感,甚至寫成一篇書評。
關于總結和書評,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 我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么
-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內容
- 書中的哪些觀點和技巧,可以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總結完成后,在筆記軟件里統一保存起來。
分享
相信完成上面的步驟后,你的閱讀質量將得到數倍的增長。要想進一步提升,你還需要完成分享的過程。
對一項內容的理解,前文所述的總結是第一層級,更深層次的層級,你可以選擇寫成文章分享,甚至是對他人進行口頭分享。
文章分享
對于喜歡碼字的我來說,將每一個想法寫成文章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少新點子誕生,我相信你也能在寫文章的過程中,爆發你的小宇宙。
寫好的文章,你可以在豆瓣、簡書等平臺分享,甚至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分享自己的閱讀過程。
口頭分享
這是吸收一個知識點的最佳方式。
你能夠講出來,一定是建立在對這個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基礎之上。并且,在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思緒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
經歷了以上的分享過程后,慢慢的,你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已經潛移默化地被你運用起來……
結語
本文所描述的閱讀方法,屬于嘗試閱讀,對我來說,大概只有20%的書會用到這樣的閱讀方法,因為閱讀一本好書,我們需要能夠更好的理解,因此,會花相對較多的時間。
因此,在閱讀時,大家需要去權衡這本書的價值,是否值得你深度閱讀。并且,文中所述的方法,在閱讀不同的書時,需要適當進行刪減。
最后,希望大家在享受閱讀的同時,將閱讀的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