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8) ?杜天一
《三國演義》是圍繞三國時代,以尊劉貶曹為主觀情感,“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為基礎寫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一直白通俗的語言描繪了東漢末年至晉朝一統的各種復雜的軍事、政治斗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因為是歷史小說,本文大多是在記述,而非描寫,沒有風花雪月的文采,但有著不經雕琢而樸實自然的一股滄桑厚重的歷史沉淀氣息撲面而來。小說中的人物之多是古典小說之冠,而一個個勢力的崛起和衰敗更是令人唏噓。從東漢末年,到三家歸晉,出現了大大小小十余個重要勢力,從群雄割據到鼎足三分,但這些勢力最后都消亡了。改朝換代本是歷史的必然,但小說既有一絲沉重感,又有付諸一笑的瀟灑,使人沉浸在歷史中,最后一笑了之。
文以載道,詩以論事。
三國是說書人多用的體裁,唐宋之人尤愛三國。蘇軾愛周瑜,辛棄疾愛孫權。白居易、杜甫愛諸葛亮。這也為《三國演義》里的詩歌提供了素材。與《紅樓夢》堅持原創不同,《三國演義》只有末尾的“古風一篇”是羅貫中寫的。而文中大多數詩是前人所做,羅貫中標注引用。作者喜歡在重要人物死的時候注詩紀念,詩歌的而運用,是它的一大特點。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三國演義》不同于水滸,喜歡用詩歌來描寫打斗。《三國演義》喜歡用具體的動詞配上回合數來描寫。讀者們就不免喜歡根據回合數,來比較武將之間的武藝。其實回合只是作者以說書風格的寫法,讀的時候不能以回合來量化本無法數據化的武力,比如關羽殺文丑只用三回合,卻和紀靈打了三十回合,這不能說明,紀靈比文丑厲害很多。打斗其實與心理因素、準備等有關,是無法量化的。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三國演義》的主觀情感除了尊劉貶曹外,還有強烈的儒學氛圍。文中重視“忠”字,對于忠心為主的人,像龐德和張任,都給予了充分肯定“烈士豈甘從二主,張君忠勇死猶生”。
除此之外,又強調智謀和口才。郭嘉、賈詡、諸葛、司馬、徐庶是智謀的表現,秦宓、諸葛、還有裸衣罵曹操等情節是口才的體現。
有人認為《三國演義》文學性不強,純粹是爾虞我詐、打打殺殺,但這就是被人稱之為“奇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