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縱橫馳騁,這是從蹤跡轉換角度提出來的,是從場點變化角度提出來的,就是通過人物行蹤的變化,來寫人敘事,繪景狀物,是游記式散文最常見的寫法,也是散文“形散”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于蹤跡的交錯發展形式,可以是兩個人的互錯,也可以是一個人時而縱向時而橫向的變化。無論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要受蹤跡的控制,一般說來,蹤跡的變化越多,展示的內容就豐富,“形散”的特點顯示得就越充分。這樣,蹤跡變化紛呈,縱橫馳騁頻繁,也就決定了文筆的奔放自如,于是“形散”之勢就鮮明突出了。
這種方法的具體運用,就其適用的體裁分支來說,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記敘式游記散文。就是文章以記敘為主,記敘的線索是人物的蹤跡,行文順序也是按照人物的行進發展的,蹤跡所至,視力所及。這種情況,要求作者進入文中,主要蹤跡都是由作者發出的,但實際上,主要內容并不是這蹤跡,而是所到之處發生的人和事,呈現的景和物,蹤跡只不過是一種媒介。如果蹤跡一用進文中,就要一貫到底,明晰發展。例如,有一篇《岳飛故里行》的散文,就采用了這種“形散”方法。作者主要寫了游覽和參觀岳飛故里的經過情景,歌頌了我國古代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游覽的蹤跡發展是:騎車路上→臨近村舍→進入岳宅大門→轉過正房廳→進入寬敞的正房→跨進東耳房→轉身進了西耳房→踏上歸途,再過故宅。這里,既有人物的蹤跡動詞,又有場點的轉換變化,以“我們”為行進者,先后記敘了岳飛故里的有關紀念性建筑和岳飛及其岳家對祖國的建功立業情況,情景交融,人事兼收,文筆瀟灑,很有“形散”韻趣。
二是說明性游記散文。就是文章的內容以說明為主,而形式上則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前者是內質,后者是外殼,二者有機配合,構成了“形散”的格局。這種文章并不少見,需要明確的是,所有內容必順以客觀介紹為主,以實有的景與物為主,不帶感情色彩,也很少虛構或聯想。這種情況,既可以歸為散文之中,也可以歸為說明文之列,其目的,是通過人物蹤跡與視覺的同步轉換變化,來說明有關事物。蹤跡馳騁是說明手段,場點中的事物是說明對象。例如,《我們可愛的學校》這篇說明性散文,就采用了這種“形散"方法,先后出現的蹤跡轉換動詞和場點變化對象有:“沿著(水泥道)→信步進入(校園)→來到(兩排樹)→站在(操場上)→踏入(教學樓東邊)→進入(小花苑)→登上(假山)→跨出(大門)。這樣,蹤跡引出對象,形式為內容服務,介紹中始終客觀具體,實事求是,不僅將太湖中學的優美環境展示給了讀者,而且增加了“形散”的因素。
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在每一蹤跡范圍中,所寫的人和事、景和物都不能平分秋色,要有重點有一般,詳略有致,主次分明,這也是符合客觀實情的,因為并不是每一場點都那么重要,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形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