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Poka-Yoke in User Interface Design
poka-yoke是日語詞匯,意思是“預防犯錯”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上世紀60年代的汽車制造領域。該領域的工程師新鄉重夫(豐田精益生產專家)創造了這個概念。
新鄉當時正在解決一個豐田面臨的問題:裝配工人在組裝轉換器時經常忘記加裝兩個必須的彈簧。他的方案是重新設計轉換器的裝配流程,將之變成兩個步驟。
在新的流程下,工人需要:
1 準備好兩個需要加裝的彈簧,放在一個指定位置
2 從指定位置取出彈簧,裝配進轉換器
雖然裝配轉換器的流程變長了,但是結果是錯誤率大大降低,意味著總體結果是產品平均質量提高了。
poka-yoke眼下已經被應用于軟件界面交互設計
例如在wordpress里,在刪除帖子功能里就有容錯機制。
從后臺刪除一個帖子一般需要兩步
1 首先將帖子移動到回收站
2 在回收站執行永久刪除
如果將整個刪除帖子的交互過程拆開,可以看到用戶要經過5個預設的動作才能完成刪除。
1 鼠標懸停在帖子標題,以展現操作菜單
2 在操作菜單里點擊“放入回收站”
3 點擊回收站鏈接,進入回收站界面
4 再次懸停在帖子標題,展現回收站的操作菜單
5 點擊“永久刪除”
雖然這個刪除過程并不是最快速的方案,因為刪除內容被先放到暫存的回收站,但顯然,增加的容錯步驟顯著降低用戶不慎誤刪除一個帖子的機會。
另一個poka-yoke的例子是usb插口
要正確連接usb,我們都知道必須用正確的朝向來插入,以保證數據正常傳輸。
為了避免錯誤的插入方向,插口和插槽都做了設計,當方向錯誤時會擋住。
此外作為另一層容錯,在插口正面有一個usb的logo,視覺上提示這一面應該被看到(向上)。
然而,usb插口并不是完全預防了錯誤,因為用戶仍然可以嘗試用反方向插入接口,發現錯誤后,用戶需要自己糾正這個錯誤,重新以正確方向再次連接。
最理想狀態下的poka-yoke,是完全消除犯錯的機會
例如,apple的lightning數據線,作為功能和usb一樣的產品,卻對朝向完全沒有限制。
在apple的數據線產品里,可以看到,容錯性達到了“完全消除犯錯的機會”。
交互容錯性最大的好處,無疑是體現了對用戶的周全保護,減少了意外情況造成災難后果的機會--例如不慎刪除了辛苦寫了幾小時的帖子。
poka-yoke可以歸結為站在用戶體驗的角度盡可能提高效率:更小的錯誤概率能令用戶更覺得安心,整體上更快完成目標,從而提升整個系統的交互設計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