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不能免俗。我也是。
電影《芳華》一再造勢,到底把我這個一向不關注中國電影的人的目光引向了它——這還得拜有司所賜,一些地方要求上映時JC入場密切關注觀眾動向,這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它到底講了些什么?
不方便去影院貢獻票房,花兩小時又8分時間看了朋友圈傳播的劣質視頻,雖略有觸動,到底波瀾不驚,空留一身疲憊。
微博微信中談這電影的多了,大體是貶多贊少,這里就不談了,主要談談原著,嚴歌苓的小說《芳華》。
嚴歌苓久享盛名,早有耳聞,但看她的書,這是第一本。這本書語言平實,不時夾雜點四川方言和上海方言,冷不丁讓你忍俊不禁,但字里行間又透出一種冷峻,以描寫劉峰的超然道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以“紅樓里渾渾噩噩的青春男女”“糟蹋青春”的日常生活演繹那個時代的荒誕,以親歷者平靜的講述重現戰爭的殘酷以及國家社會對參戰者尤其是傷亡人員及其親屬的虧欠(這才是有司對電影上映如臨大敵的原因,可是電影表現得并不夠。很多人批評電影這種不足,可是如果足了,可能觀眾就看不到了。盡管電影有不足,甚至有誤導,但它讓很多人知道了那個時代,會激發人去讀原著,去研究那個時代。因此,這也算是一個貢獻)。
讀小說,就是讀故事,本質是讀人,讀人的歷史和命運。
劉峰,來自山東農村,自幼吃不飽飯,為了吃飯進了縣梆子劇團,練成健壯的身體和翻跟斗的功夫,后來當了兵,后又從連隊調到軍區文工團這個“才子佳人”聚集的地方當一名舞蹈演員。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人,平常得“跟你多熟你扭頭就想不起他長什么樣”)。因為平常,所以甘于平常,加上一個好身體,也甘于做平常的事——抹墻補天花板修地板釘門鼻兒,瓦匠木匠活臟活累活,別人不干的活他都干,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以至于人人都得到他的幫助而渾然不覺,尋求他的幫助也自覺不覺,炊事班的豬跑了叫他去追,女兵縫被子針落里面了也叫他幫掏……他就這樣把平常做成了偉大,以至每年一次的學雷鋒標兵評選,兵們都舉雙手選他,直到成為全軍學雷鋒標兵,還得到一個雷又鋒——又一個雷鋒的意思——的外號,當然也由“劉峰”的發音近似所致。他是一個好人,他把好事做成了日常,但沒人關心他為什么要這樣,只拿他當圣徒。其實這是一個最最平常的人在“才子佳人”成群的集體中尋找存在感的方式,他需要大家的需要,大家的需要是他存在的全部意義,大家的需要是他的快樂。
因為平常,他愛的很苦。心里愛著丁丁,卻不敢表白,先是害怕自己配不上,后來又怕影響丁丁入黨,于是一次次省了糧票換油票糖票,給丁丁炸甜餅吃,還要捎上丁丁同屋的兩“燈泡”……終于,丁丁入黨轉正了,他覺得時機成熟了,于是向丁丁表白,結果兩人并不在一個頻道,雙方的誤解加丁丁的曖昧,導致了“觸摸”事件。丁丁的一聲“救命”及其后的告發,不僅使圣徒形象崩塌,還受到集體批判,組織處理,被貶到伐木連,及至送上了前線,雖然撿回了性命,但丟掉了右胳膊。
為什么會這樣?
一是意識形態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培養典型塑造典型宣揚典型,都是高大全,沒有瑕疵的,英雄模范都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欲。所以,當劉峰真情表白,在荷爾蒙作用下觸摸丁丁時,丁丁馬上就想到“他怎么敢愛我?”注意重點不在“愛我”,而在“他怎么敢”。在丁丁下意識里,劉峰突然的擁抱,無異于一尊神像倒下來,且恰好砸中她,所以驚叫“救命”了。
二是集體主義影響。集體主義教育人們:集體是強大的,個人是的渺小的;集體利益至上,為了集體利益,要不惜個人利益,等等,長此以往,讓個人覺得離開集體不能活,不緊跟就是背叛,所以集體參與了對劉峰的批判。書中也說的明白,“我們那群可憐蟲,十幾二十歲,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領,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個人才覺得強大?!?/p>
三是人性原本卑瑣。這一點,書中講得更為透徹:“我們的卑瑣自私,都是與生俱來,都被共同的人性弱點框定,我們恨,我們無奈,但我們又不得不跟自己和解,放過自己,我們無法懲罰自己,也沒有宗教背景和境界想到‘原罪’。而我們的丑惡一旦發生在劉峰身上,啊,他居然也包含著我們的不堪,標兵模范都擋不住本性中那個觸摸,他也是我們!他是個偽裝了的我們!”?!拔覀儫o法打自己,但我們可以打他,打得再痛也沒關系?!薄耙坏┌l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雷又鋒,就是雷鋒本人,恐怕也注定會“蹉跎了歲月,傷透了情懷”。哪有什么芬芳年華,只有荒唐的年華,荒廢的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