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遲滿足感。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喜歡先挑容易的去做,難的拖到最后。
在高中的時候,老師經(jīng)常告誡我們,考試之前一定不要緊張,先挑容易的去做,碰到難題,先快速的思考一下,如果覺得沒有解題思路,就迅速的跳過,直接轉去做下一道題。這樣,主要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提高正確率,確保該拿到的分數(shù)一定要得到,這種先易后難的方式,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影響了我們很多年。
在工作以后我們卻發(fā)現(xiàn),因為習慣了先易后難的思維方式去做事情,又沒有人在旁邊隨時監(jiān)督自己,以至于碰到難的事情就一拖再拖,很多都沒有做,直到最后直接放棄。其實我們不妨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先解決難題,再去做容易的事情。這樣難題優(yōu)先解決,給自己一些信心,再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去做簡單的事情,就會比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而不至于做事情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一書中,《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個章節(jié)中假設過一個這樣的事例:小強和小明是同年從同一個專業(yè)畢業(yè),在同一家企業(yè)工作。后來有了收入之后,小強把收入拿來投資房子,成家立業(yè),過起了幸福的生活。而小明則用來投資自己,學習知識和課程,辛苦提升自己。十年后,小強在公司里做到了經(jīng)理職位,年薪20萬左右,而小明則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持有股份,年薪68萬左右。
我們選擇當下的安穩(wěn)和幸福,不如投資自己,讓自己增值,為以后的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生活中的成功者總是先苦后甜的,過早的自我滿足,在后來往往會消磨掉人的激情和意志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在該奮斗的年紀,不要過早的選擇安逸,讓幸福來的慢一些穩(wěn)一些,更久一些。
二、給予不等于愛
關于愛情,安妮寶貝曾經(jīng)寫過一篇《最好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不要束縛,不要纏綿,不要從對方身上索取很多,而是兩個人一起肩并肩,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是兩個人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我們總是以為愛就是索取和給予,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父母過度給予,孩子過度索取就變成了溺愛。
記得1月份冬令營的時候,營地里有一個深圳過來的五年級的男孩,媽媽把他送到營地之后千叮萬囑讓我們老師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多多關注他,要幫助他成長和進步。然后和我們老師講關于孩子的注意事項,整整講了一個小時,直到我們要上課了,其他家長都催促她先回家了,才戀戀不舍的離開。結果剛走五分鐘之后又返回來,交代我們老師回到宿舍之后,一定要把他兒子的衣服全部都用衣架掛起來,要不然他不知道明天要穿哪一件衣服。(他給兒子帶了兩個大箱子,一個大背包的東西,兩個箱子都是24寸的行李箱)(冬令營總共8天的時間)
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對兒子時時刻刻關注的行為。除了上課時間,其他時間她無時無刻不在聯(lián)系兒子,兒子用電話手表跟她發(fā)微信和講電話,吃飯的時候,回酒店的路上……一遍一遍的問他兒子各種生活學習的情況,然后就聯(lián)系其他老師,跟我們講要怎么怎么照顧幫助他兒子,讓大家都很崩潰。讓我覺得最過分的一件事情是在第4天的晚上,去檢查宿舍的時候,看到他房間和衛(wèi)生間都堆了一地的衣服,而他在和媽媽抱怨說衣服都臟了,都沒有衣服穿了。他媽媽立即就問他,需不需要再寄一箱衣服過來?我聽到了之后立即讓他掛掉了電話,帶他去學洗衣服。教了十分鐘,終于教會了他洗襪子。于是讓他拿了一件自己的T恤去洗,他洗了半個小時才洗好,掛起來。這時,他媽媽又打來電話,問他在干嘛?他說剛才在洗衣服,她媽媽接著就說:"寶貝不用洗啦,趕緊去睡覺,到時候拿回來,媽媽幫你洗。"于是我讓他先把臟衣服從地上收拾起來,這時,他媽媽又開始說:寶貝,你不用收拾了,媽媽來接你,再幫你收拾,你趕緊去睡覺,不用管這些,好好休息,學習就可以啦!"對于這個媽媽的行為,我們真的覺得忍無可忍了,后來3天直接關掉了孩子的電話手表,每天跟他媽媽溝通匯報一次孩子的情況,才讓情況有所改變。后來幾天終于教會了孩子許多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只是一味的溺愛孩子,讓他們什么都不去做?一味的溺愛和給予對孩子的成長,并不會有任何好處,只會讓他們形成依賴和不勞而獲的心理。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有適當?shù)姆攀趾途芙^,讓他們自己成長。
三、如何處理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是在磕磕絆絆中度過,在遇到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有兩種常見的錯誤方式,第一是指責。指責,主要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第二是視而不見,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眼旁觀。
其實正確的處理矛盾和沖突的方式是先反省自己,再換位思考,然后才有立場去評價別人。
不管對任何人,在不違背法律和道德標準以及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
在房龍的《寬容序言》中,守舊老人固守法律,不肯相信先驅者,堅決殺死了先驅者。在很多年后村子大旱的時候,守舊老人不得不離開了村莊,他們才幡然醒悟,當初先驅者是對的,他們錯了,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美好。其實如果當初他們沒有那么固執(zhí)己見,對先驅者多一些寬容也不會有悲劇的發(fā)生。他們相信先驅者的話離開村莊,也許他們去到更美好的地方去生活了。
我們對于未知的東西總是,總是會強加一些個人的意志去判斷,這樣往往會有失偏頗,偏離事情的本真,其實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對事不對人,以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和判斷,找到矛盾的根源,再去溝通和解決就比較容易和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