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寫作更像是一種記錄。
記錄生活狀態;記錄情緒起伏跌宕;記錄人生成敗得失;記錄經驗教訓......
無論當時的狀態是怎樣糟糕,寫作的那一刻就像往洞口填滿沙土的時候,填補了無人傾訴的寂寥,找到了開心的源頭,或者至少是分享和放下的開始。曾經的我,對著文字如流水般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沒有想過文字能夠給我帶來“生氣”——一種創作和創造的快感,而只是把它當做發泄的工具。畢竟所思所想都是轉瞬即逝的想法,如果不快速記錄下當時的情緒和思考,過后可能就會忘記得一干二凈。
然而嘗試了創造性寫作,就像作家一樣,小說的編排布局在腦海里不斷重構,每個人物就像活在真實世界里,通過文字還原人物的生命力。有趣的是,小說家在創作的時候,或許會找出這個人物的原型,再雜糅著自己的設想和其他人物的特性,重新“創造”出一個人來。這其中的艱難,比當年上帝造人可要難多了。
以前從事文案寫作的時候,總覺得這是一份工作,達到客戶和自己的要求來寫就好了,不要求能寫90分——畢竟不是自己真正想寫的內容,只要求能有70.80分就好,既不損害了自己的聲譽和品牌,也不會因為花大量時間想和寫而犧牲其他生活、工作的時間。總而言之,那時的寫作對于我來說只是一個工具,能夠謀生、幫助我更好生活的一個做副業的工具,至于我口中的“喜歡寫作”,完全只是記錄和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闡述,而不是創作,更不是創造一些能讓大家分享的、感到有所收獲的文字。
自私的記錄導致的是慘淡的回應。沒有人會想了解一個只關注自己的人,除非通過這個人能夠了解到更大的世界。這一次,我開始質疑寫作的意義。如果我不能寫自己所愛的,只追求“爆款”和所謂的令客戶滿意的軟文,那我寫作的真正目的還是逃離不開“生存”。
但是后來我明白,其實二者并沒有什么沖突。就像一些專注做內容的微信公眾號一樣,他們自己想說的,也正是大家想看的、想說的卻又種種原因無法說出口的。曾經花幾天時間想一篇軟文的內容——軟文的內容正是我想寫的內容,從構思文章框架、理清文章邏輯,到斟酌詞句、摳字眼,幾天時間看似很漫長,但是讓我學會了靜下心來思索,即使只是軟文,讀者想從文章獲取些什么,得到怎樣的共鳴,他們的心理共性是什么,他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是如何的,怎樣才能讓詞句變得生動準確接地氣。或許現在的我還不能靜下心來真正實現創作,但是只要有所向往,創作終究可以成為我能夠勝任的事情。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