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在日子漸漸好過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活質量,重視身體素質。
可是,養身,卻并不是現在新冒出的概念,古而有之。它需要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實為養生真諦。
解讀完,發現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節制”二字罷了。
先來逐句看看,《黃帝內經》中這段的意思。
法于陰陽
“法于陰陽”,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
人在四季要順應自然界規律,來調養身體的陰陽之氣。
和于術數
“術數”,就是指各種養生之道,也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法。
中醫提倡多進行適當的勞動、多行走運動。而按躋為被動運動,主要指現在的推拿、按摩等,主要用在治療各種疾病。
“和于術數”就是說進行運動養生要注意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
食飲有節
飲食是有規律,有節制的。
《黃帝內經》主張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也就是多吃主食,各種均衡。 此外,還要注意“定時定量,寒溫適中”。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內經》強調應當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
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
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即不要違背常規去勞作,也就是說勞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勞逸結合之意。
過度勞倦,便會引起疾病。 過于安逸,會導致經絡氣血瘀滯不暢,古語云:“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形與神俱
形體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導。
七情過度一樣傷身,如《黃帝內經》所說的,過喜傷心,過悲傷肺,大怒傷肝,過恐傷腎,過思傷脾。
所以古人強調“精神內守”,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干擾氣機的正常運動,維護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
你看,字里行間,通體都是“節制”二字。
進食需要節制,休息需要節制,運動需要節制,娛樂需要節制,工作加班要節制……
陳道明說過:做人最高的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很容易,但難的是節制。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個缺乏自制力的人,往往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要么患得患失,要么暴躁焦慮,最終身心俱疲。
古人也說,“養身先養心”,我想,這個心包括善良之心,寬容之心,但是最重要的,應該是自制的能力。
看一個人今后的發展如何,就看一個人對欲望的自控能力,如果你可以控制你的飲食、睡眠、懶惰和抱怨,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
愿經過歲月錘煉,你能擁有一副豐滿的靈魂和清瘦的欲望,無論是否信奉“養生”之說,都能學會節制,做更好的自己。
謝謝你的閱讀和鼓勵,愿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