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26】
網上看到一則消息:現年79歲的瓊瑤突然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兒媳的信,稱若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后輩的不舍,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遭受折磨,也借此叮嚀后輩別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并特別發出5點聲明,表示無論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一不小心,瓊瑤阿姨都年近八旬了,雖然我并沒有出生在“男看金庸,女看瓊瑤”的年代,但小時候也在無意和被動中看了不少瓊瑤劇,可謂真正的“看著她的戲長大的”,從她電視劇里走出來的那一撥撥俊男靚女,基本滿足了小時候我們關于“偶像”的全部想象,和那些或苦情或浪漫的橋段一起,伴隨了我的整個少年時代。如今在80高齡的人生關頭,她能淡然看開生死,很為她高興。
日常生活中我們倒是經常看到一些相反的例子,很多早已沒有意識或完全沒有生活質量的重癥病患,依舊被醫生和家人一次次使用各種醫療手段硬生生地從鬼門關里拉回來。這里面肯定有主動求生的,對他們的搶救還算符合其心愿;但也不排除有一些確實想放棄搶救的人,卻被親人以“親情”的名義綁架,一次次掙扎在生死邊緣,更悲催的是,那時候他們大多都已經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了,只能如木偶一般任由別人操縱。
從這一點來看,瓊瑤能提前想到并早作安排,可算難得,并且提前公布給大眾,使子女將來免遭公眾的非議,更是用心良苦。
生命對每個人都是最寶貴的,生死從來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事件,尤其是我們東方文化,信奉的生存哲學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不管在任何艱難的困境中,總要盡最大的可能活下去,如此也就很容易理解社會上一直盛行的“長壽文化”和“養生文化”了。
即使科技已經如此昌明,在疾病面前,貌似無所不能的人類依然非常渺小無力,所以就有了面對最后時刻的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有頑強的求生意志,付出任何代價也要在世上多留一秒是一秒;有些人考慮到自己的種種情況或者生命尊嚴,情愿放棄治療,安靜地告別,但當前我們的大眾輿論卻并沒有留給他們這一選項,從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拖累家人、毫無尊嚴、浪費醫療資源并且全無質量的生不如死的生命,也肯定不是每一個尊重自己尊重生命的人都想要繼續擁有的。
記得以前看過一些國外的紀錄片,是講述一些絕癥患者主動要求“安樂死”的故事,他們即便是完全出于自愿,家人雖然不舍也盡量表示最大的理解,但最后依然不得不到少數幾個有相關立法保障的國家去實行。可見即使今天在西方發達國家,“安樂死”這樣的做法也并沒有完全達成共識。
但我想社會總歸在進步,文明也遲早會發展到那一天,就像我們從以前的“身體發膚受自父母,不敢毀傷”到如今越來越多的遺體捐獻者一樣。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說,一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存,當然也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亡,按照個人自由意志選擇自己的生死,是人類文明的更高級階段,也幾乎是文明發展的必然。
面對未知的彼岸世界,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孔夫子錯了,人生短短,弄清了這最大的人生命題,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度;看清了生命的本質,才能更好的面對這個并不圓滿的世界;看到了最后的終點,或許才能握緊每一個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