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這東西最怕根深蒂固,否則有天你想轉變卻發現無所適從。母親是極為保守的女人,一如她的母親那般,22歲之前,她讀書,她寫字,她做家務,那種從未曾對外面的世界有過向往和憧憬的感情不知該稱它為無知還是寧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給了13歲就“闖蕩江湖”的父親。幸運的是,這個男人起初雖不一定深愛這個樣貌平平的她,但是在歲月漫長的磨礪里,帶她看過天地盛大,帶她體驗經歷心酸喜樂,并且在他們奮斗的城市扎根養育了三個小孩。更幸運的是他們的小孩乖巧而聽話。
親眼目睹父母扎根不易的孩子往往學會諸事都征求父母建議,為了讓了他們安心,為了讓他們順遂。而這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在漫長的歲月里無法改變的習慣。“媽,我要去爬長白山!”“長白山?危險”,“媽,我跟舍友去陜西!”“這怎么能放心呢,幾個姑娘”......成長過程中的許多諸如此類的場景都在三人的生命力無數次上演。漸漸的學會了隱忍,學會了拒絕很多人的邀請。20歲的他們未曾坐過火車,沒有出過遠門。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往往在母親的描述下變得愈加未知而恐怖。
青春期的反抗,少有的幾次辯駁也以孩子的失敗而告終。日子久了,孩子便多了許多分不知所措。每每提及,母親便會以“一起去,全家一起去”搪塞,而這句話往往引起女兒巨大的反感。講遍了所有的道理,提及到了無數的話題,母親糾結卻堅信自己做的沒有錯。“等你找到男朋友了,隨你去哪里”。女兒漸漸明白了,母親以她的人生丈量著女兒行走的軌跡,一如她的母親曾經也以自己為標尺,丈量著她的人生。
巨大的思想斗爭之后,女兒覺得應該學會先斬后奏,可每每遇事便猶疑不決想著母親是否會擔心,會不知所措。總提醒自己,再跟母親講最后一次。就這樣循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