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相文
小時候過年,我聽得是多的一句話是父親說的,三十夜的火,正月半的燈。
三十夜的“火”,是指每年的除夕,貼了春聯(lián),放了鞭炮,吃了年飯,就燒一爐柴火,一家人圍在火塘邊守歲,最后的一件儀式是煮薯子粑吃,把紅苕和粳米粑放大吊鍋里煮,父親把這叫報薯恩。爐火熊熊,紅苕蜜甜,日子雖過得貧寒,但吃了薯子粑,講講過去的故事,談?wù)勯_春的打算,嘮嘮來年的收成,一家人其樂融融,臉上都寫滿了新年的洋洋喜氣。
過了年就再盼十五的到來。正月十五鬧元宵,到時候,舞獅耍龍,扎燈點火,舞蓮船,喝頭彩,諸如:“黃龍到,喜洋洋,來到貴家鬧新房”等等,直至夜晚放起沖天炮,把個元宵節(jié)鬧得熱氣騰騰,紅紅火火。到了正月十四和十五晚上,母親會在每個屋里都點上燈。我問母親正月十五為什么要點燈呢?母親說:“正月十五照邋遢,十個老鼠九個瞎”,角角落落都有燈,老鼠照瞎了眼,就找不到糧倉,就糟蹋不了金貴的糧食。家里燈火通明,也亮堂了每個人的心。只是,母親早已離開人世了,每每到元宵節(jié),在燦爛的燈火里,我總要憶起她點燈時微笑的臉。
后來上了學(xué),讀了初中,就查了一下元宵節(jié)的由來。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fù)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xù)。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將逐漸淡去濃郁的年味,開始新的生活。乍暖還寒時節(jié),帶著對春節(jié)的依戀,更帶著對新生活的向往,人們往往在這一天載歌載舞。元宵節(jié)人們吃的東西少不了的是糯食“元宵”,人們在這一天就要煮湯圓吃。這“湯圓”也有來歷,據(jù)說,袁世凱稱帝后怕“袁消”,就下令把“元宵”改稱“湯圓”,盡管這樣,他還是只做了八十四天的皇帝。古代對這上元節(jié)很重視,宋代的時候要賞燈五天,明代賞燈最長,是十天,清代賞燈三天。辛棄疾在他的《元夕》里就寫了這種熱鬧: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今年陽新的元宵節(jié),更是空前地?zé)狒[起來。作為去歲第二屆園博園開館的延續(xù),從2月2日起,一直到2月27日,為期達26天的元宵燈會,為市民的春節(jié)生活帶來了別樣的風(fēng)景。
我是在2月8日,也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陪老父親去蓮花湖看燈展的。
父親八十多歲了,跟弟弟住在鄉(xiāng)下,每年過年,我們都是在鄉(xiāng)下過的。今年,我把他接到城里。城里他也沒什么熟人,也不便串門,來幾天就宅在家里看電視,看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我怕他悶得慌,大年初一,吃了晚飯后,就叫上兒子,帶著老父來蓮花湖看燈展。
蓮花湖的燈展由“魅力陽新”、“幸福家園”、“生態(tài)新城”、“金猴鬧春”四大主題板塊組成,分布在蓮花湖畔,花開四朵,流光溢彩。
我們從尚湖灣開始往北走,因是大年初一,一路上幾乎沒有行人,走到北廣場,平日里這里鶯歌燕舞,人流如織,但今晚只有幾個工作人員和保安在忙碌。公園里其它的照明燈都關(guān)了,只有展出的藝術(shù)燈在綻放: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金猴鬧春,天鵝戲水,那些燈映在蓮花湖的水里,恍若仙境。兒子在前,老父走在中間,我殿后,看看燈,停下來拍拍照,老父親走得慢,這湖畔的燈景,讓他的眼里寫滿了驚奇。一路走來,他的話也多起來。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個秀才進京趕考,路宿一船家,船家給他出了個對聯(lián):盆漏干,船漏滿。對聯(lián)很有難度,但因恰逢元宵節(jié),秀才也很快對出來了:燈吹熄,火吹燃。兒子接過老父親的話題說,爺爺,這園里的燈你可是吹不熄的。老父這才發(fā)現(xiàn),這些燈并不是點的火芯,而是通了電的,我們就一起大笑起來。
我們沿著湖邊,一直走到滄浪亭才返回。返程的時候,這走過多少回閉著眼睛也能走出的蓮花湖,竟然讓我們迷了路,我們這才發(fā)現(xiàn),我們追著燈走,不知不覺,走到湖了另一邊去了。蓮花湖的燈,真的是迷人啊。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節(jié)到了,蓮花湖的燈這么美,你還不去看嗎?
(2016年2月21日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