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上午,組內開展了一次以《陶罐和鐵罐》為種子課的課例研討,側重關注學生的傾聽關系的構建初期,教師需要給予怎樣的支持?
我們通過小組研討,設定了三個板塊的議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字詞。
學伴間互讀互教下列詞語,直到兩人都能讀正確為止。
懦弱 爭辯 惱怒 羞恥
宮殿 流逝 掘開 樸素
yù xī miè
御廚 奚落 輕蔑
tā fù mù
倒塌 覆滅 和睦相處
二、研學課文
讀課文,想一想這是( )的陶罐和( )的鐵罐,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在文中做上圈圈(陶罐)劃劃(鐵罐)的記號。
三、拓展延伸
假如陶罐的身邊還有鐵罐的碎片存在,它們之間又會有怎樣的一段對話呢?
? ? ? 通過一節課的觀察,我發現在開展初期,教師從外顯到內在,從三個方面讓學生的學習得到了真實的發生,形成了恰當的協同關系。
一、關注交流方式的經驗分享
? ? 課堂一開始,費老師就出示了這節課里必須出現的新詞,讓學生自由學習。
我關注的是兩組學生,一組是小川和小董,一組是小汪和小商。
小川和小董:
1:我先讀(開始很流利地讀)
2:很好,我來。(也很流利讀完)
從朗讀角度看,這一組根本不需要教學和學習。他們都能正確朗讀。
小汪和小商:
1:(第一個詞就難住了他)
2:懦弱就是很笨,懦是豎心旁加上需要……
從這一組看,兩個孩子好像不會的詞語很多,當老師叫停的時候,還在前面三個字認讀上糾結。
這時候,老師開始全班反饋,自然第一個叫到了小汪組,這一組無疑是班里最弱的,全班一起協同糾錯后。老師追了一個問題:你們剛才是怎么學習的?
第一組:我們一起讀,一起造句。把詞語意思搞懂了。
第二組:我們是我先讀,請同伴幫我聽一下是否全部讀對,然后評價一下,我再改正,接著她來讀,我聽,再評價。最后商量一下等會兒怎么匯報我們的成果。
“大家覺得哪一種方式更適合我們學習?”大家都認同第二組。教師建議等一下交流,我們學著這樣交流。
這樣通過經驗分享,現場辯證,對于初期學生傾聽關系的形成比教師單純的說教有意義的多。
接下來,兩個小組明顯有了交流的邏輯。
小川和小董在交流結束后開始商量他們如何匯報分工。
二、集體經驗分享可視化
? 看著福州四小的共同體課堂,老師都有大書本的呈現。把學生記錄在大書本上,讓學生的分享可視化,好像比捧著各自的語文書,隨著課堂的進程消散在空氣里更有意義。但是,找遍了打印店都無法復印出如此巨大的書。
? ? ? 我們嘗試了用投影在語文書上批注,雖然有一定的積累,但是無法在課后保存和展示。這堂課,費老師采用word書本呈現格式,讓學生的發言在批注中得到呈現,學生隨著交流的深入,很容易從別人的話題中繼續自己的思考,從而讓議題更豐富,讓課文理解更全面深入。
三、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從豐富走向深入
? ? ? 費老師是個急性子,但是,今天的課堂,她讓學生充分展開基礎性議題的探討:你看到了怎樣的陶罐和怎樣的鐵罐。孩子們隨著議題的展開,從單個句子的理解慢慢開始鏈接上下文,開始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比如:前面說了……后面做了……可以看出。這樣的言語開始在課堂上豐富。
小川從鐵罐對陶罐的稱呼上找到了線索:一開始是陶罐子、后來是懦弱的東西,最后是算什么東西。瞧,鐵罐越來越執迷不悟,對陶罐越來越不尊重。
還從陶罐的一忍再忍發現了:陶罐面對鐵罐的一再奚落,竟然好不生氣,即使自己成了古董,也依然原諒鐵罐。突然想到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學習得到了深入,從謙虛讀到了更多的驚喜?。?/p>
基礎性議題的深入,挑戰性議題:陶罐變成古董后,面對變成泥土的鐵罐,如果再次相遇,會有怎樣一段對話。
小汪和小商:
小商:鐵罐兄弟,是你嗎?
小汪:我……我已經變成了一堆爛泥。我能不能把傷害你的話收回來?
小商:我突然有個想法,鐵罐既然剛才那么傲慢,已經無藥可救的感覺,回頭是岸對他來說可能沒有岸。
小汪:我不懂你的意思。要不你來演鐵罐吧。你好,鐵罐兄弟。
小商:(一臉不甘心)你……你都變成古董了,我還能是你兄弟嗎?別諷刺我了。
如果沒有基礎性議題的深入,怎么可能在生字學習困難重重的兩個孩子身上看到如此精彩的風景呢?
在課后,小川悄悄告訴我:我們費老師以前上課不是這樣的態度,你們來聽課后,費老師改變了很多。謝謝你,我們喜歡你們來。
這一段話,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教師的轉變,觀察者的存在確確實實會倒逼教師課堂行為的改變。匆匆記錄,難免有錯,以免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