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紹興,青石巷里荷花香飄十里,十幾歲的魯迅在三味書屋讀著線裝書。
晚清的紹興茶樓人聲鼎沸,茶館里的說書人熟悉明刻本曲藝雜談、清末游仙志怪小說,說著古代會稽的驚險故事,端著木質黑碗、喝著琥珀色的老酒。
私塾先生捻著胡須寫小楷,臨摹碑刻,書案上招來蜂蝶。
誦完詩文,研墨書童們紛紛爬上樹梢看鬧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穿著皂鞋的官差們。
清水色的屋脊,墨跡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風雕刻擋不住窗扇的玲瓏秀氣和石雕畫欄古舊的情懷。遠處青山腳下,說書先生數著銅錢,嚼著茴香豆,長長的衣衫上沾滿草木的清香。
古代會稽私塾案頭,老先生手把手教書童們念誦古書,點題撇捺、細細描紅,古舊的文字蘊著墨香。童稚的臉上寫滿肅穆,恭敬記得先生的圈點,下學之后纏著老童生講著些奇談雜聞,神秘不能罷休。
十幾歲的魯迅讀著那摞摞線裝書,明清的小說仙俠,白青屋瓦的紹興,錞于濃香的老酒,還有醬鴨旁邊酸醇的醬菜,戴氈帽曬谷的農夫,長衫長辮的讀書人,茶肆侃奇聞的食客·····都成了黃昏斑駁下的影子,都踏進了書頁里。
薄薄的綠書簽夾在線裝書里,也許是用蓮子的梗葉做的吧,書卷合著清香溢滿前庭后院。烏黑的磚瓦在浮沉和渺茫的炊煙里勾勒出世事如棋,南國的底蘊就陳雜在這粉黛瓦、水黑石巷之間。
青色的山體,傍著書院、閣樓雖設菏澤起起落落,起伏的馬頭墻,粉白的風火墻,沁潤著草木腐朽味道和丹青意境。
烏篷船悠悠的晃著,水聲潺潺響過。
江南的水車與老水磨渣渣轉著,時間擠成了竹筒上的點點滴滴。
大紅宅門,黛青烏瓦,一棱一角是宣紙上骨節突出的方塊字。
秋葉散落在庭院方塘,追逐打鬧的幼童們正如新荷清秀天真,還不知白篷船里茶客、鹽商的世故,還不知茶水寡淡之時的肆妄之語,有幾分狡猾刁鉆,有幾分人情冷暖。
私塾里的紅草戛,稻花從里蛙聲陣陣,聒噪的叫天子伴著煮熟鹽水豆的熱騰騰氣息,吸引著放鵝、牧牛、摘瓜的孩子們。
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蟋蟀彈琴,油麟低唱,孩子們嗅著“狀元紅”的香氣,嚼著青豆,偷偷拓著繡像,學著先生的樣子抹抹嘴,噗嗤一笑。
吃一粒茴香豆,寫幾個繁體字,試著去體會先生筆下紹興黃酒的綿綢韻味,掰開豆莢脆生生的香氣,說書先生的嬉笑怒罵,民間藝人的憨厚刻板。
十幾歲的魯迅正當少年,恰是少年意氣,衣衫單薄,一葉輕舟,走遍了幾百里水路。
請給我一壇紹興十八年陳釀,敬同學少年,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