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受性
一個人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2
絕對感受性
人的感官覺察剛剛引起感覺的刺激的能力。
3
感覺閾限
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用來測量感受性的高低。
4
絕對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5
差別閾限
剛剛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變化量,又叫最小可覺差(JND)
6
差別感受性
對最小變化量的感覺能力。
7
韋伯定律
為了引起差別感覺,刺激的增量與原刺激量間存在某種關系,關系用如下公式表述:K=ΔI/I
其中,I 為標準刺激的強度或原刺激量,ΔI 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量的增量,K 為一個常數。
對不同性質的刺激,K的數值不同,即韋伯分數不同。韋伯分數越小,感覺越敏銳。
韋伯定律只適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刺激過強、過弱,k都會變。
8
側抑制
指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互相抑制的現象。側抑制作用較好地解釋了馬赫帶現象。
9
視覺感受野
指視網膜上的一定區域或范圍,當它們收到刺激時,能激活視覺系統與這個區域有聯系的各層神經細胞的活動。視網膜上這個區域就是這些神經細胞的感受野。
10
顏色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視覺經驗。
11
馬赫帶
人們在明暗交界的邊界上,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
12
暗適應
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的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
13
明適應
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
14
后像
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受現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這種現象稱為后像。分正后像和負后像。
15
音高
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其中,1000~4000赫茲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16
音響
由聲音強度決定的一種聽覺特性。
17
知覺定勢
發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影響到后來的知覺,產生了對后續知覺的準備狀態,這種現象叫知覺定勢。
18
空間知覺
指人對客觀事物空間特性的直接認知,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距離或立體知覺、方位知覺等。
19
似動知覺
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
20
錯覺
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現象叫做錯覺。
21
非意識過程
涉及那些既不存在于意識,也不存在于記憶中,卻影響基本的軀體和心理過程的信息。
22
潛意識過程
也稱下意識,涉及的信息并不在現實意識中,但卻在記憶中,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從記憶中抽取出來。
23
無意識過程
相對于意識而言,常常指所有不具意識性的過程。
24
睡眠與腦電波
ü清醒和警覺狀態:β腦電波
ü安靜和休息:α腦電波
ü睡眠:δ腦電波
25
注意
(重復)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當前所選擇的認識對象和所需要的行為上。
26
自動化加工
是指不受認知資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動化進行的加工。
27
雙加工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類的信息加工存在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的加工兩種;在同時進行的活動中,通常一項或多項已變成自動化的過程,不需要個體再消耗認知資源,因此個體可以將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認知過程上。譬如一邊騎自行車一邊欣賞路邊風景。
1顏色的三個基本特征
(1)色調:主要決定于光波的波長。
(2)明度:指顏色的明暗程度。
(3)飽和度:指某種顏色的純正程度或鮮明程度。純的顏色都是高度飽和的,如鮮紅、鮮綠。
2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知覺的恒常性種類有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
3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知覺時間必須通過各種媒介間接地進行:
(1)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
(2)根據有機體各種節律性活動;
(3)借助計時工具。
4注意的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大特點。注意具有眾多功能,在人類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
(1)選擇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進行選擇,周圍環境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刺激,人要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就必須選擇重要的信息,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注意的選擇性功能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整合功能:在注意狀態下,人才能對個別特征的信息進行精細加工,并整合為一個整體的物體。
(3)維持能力: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對象之后,會保持一定時間的延續,維持心理活動的持續進行。
(4)調節和監督功能:在注意狀態下,人們才能有效的監控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預定目的,避免失誤,順利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5 ?注意的分類
(1)不隨意注意: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者說,注意的引起和維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決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質,是被動的注意。
(2)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
(3)隨意后注意:指具有自覺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點:
包括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異乎尋常的特性,可分決定新異性和相對新異性)、強度、運動變化、刺激物間的對比關系。
(2)個體本身的狀態:
刺激物的客觀特性對主體生活的意義。
7 知覺的特征
(1)選擇性:
在知覺過程中,總是從背景中把少數事物分出來,對它們作出清晰的認知,知覺的這種特征稱之為選擇性;知覺過程是從背景中分出對象的過程;知覺的對象與背景不僅互相轉化,而且互相依賴;發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影響到后來的知覺,產生了對后續知覺的準備狀態的這種現象,這稱為知覺定勢。
(2)整體性: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認識刺激物的個別屬性,而是認識事物的整體和關系,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辯證的、互相依存的;人們有時候會忽略部分或細節的特征。
(3)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把知覺對象特征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
(4)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知覺的恒常性種類有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
8 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的選擇性理論:選擇性注意理論主要關心的問題是:注意的選擇作用的實質,人腦對信息的選擇究竟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上;它主要包括過濾器理論、衰減器理論、后期選擇理論和多階段選擇理論。
a)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布羅德班特):該理論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通過的信息完全通過,并接受進一步的加工;沒有通過的信息就完全喪失了;新異的、強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刺激容易通過過濾器而被注意;此外,布羅德班特重視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過過濾器而被注意到。
b)衰減器理論(特瑞斯曼):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閾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對人有重要意義,它們的激活閾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號等;當這些刺激出現在非追隨的通道時,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c)后斯選擇理論(多伊奇):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當直接存儲的信息與記憶存儲的信息相關時,這種相關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選擇,因此選擇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動性;選擇表現在反應階段,存儲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應也不同。
d)多階段選擇理論:約翰斯和海因茲提出的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過程在幾個不同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生;該理論假設是: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選擇的階段依賴于當前的任務要求。
(2)資源分配理論:資源分配理論與選擇性注意理論不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注意,即人們是如何進行資源分配來完成認知任務;雖然注意的資源理論不能單獨解釋注意的各個方面,但是它還是很好的彌補了注意的瓶頸理論。
a)認知資源理論:①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刺激越復雜或加工任務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將得不到加工。②人們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個體的喚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資源量;在一定范圍內,個體的喚起水平越高,相應的認知資源就越多;超過了這個范圍,喚起水平的增加可能會導致認知資源的減少。
雙加工理論:人類的信息加工有兩類,即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動化進行的;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