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預防在孩子面前的強勢影響?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舉止就是孩子模仿的樣子。因此,父母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發展。所以,強勢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1)和孩子多一些換位思考,少一些“居高臨下”
家長在和孩子在生活過程中,對待孩子的態度、言語交流等,對孩子影響很大。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完學會換位思考,不用要用“居高臨下”或“盛氣凌人”的態度在與孩子交流或給孩子發號施令。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千萬不要一口否決。也許,用商量的口吻或家長能者換位思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其性格和行為發展都會向好的方向讓發展,并對孩子一生都有良影響
2)和孩子多一些愛的表達,少一些“冷酷無情”
大家都說中國的家長比較內斂,不敢在大家面前和孩子親昵。但是,《爸爸去哪兒》的天天和張亮的舉動告訴我們,父母適當在孩子面前表達情感,讓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當天天完成任務時,會和爸爸分享,主動講出自己的對與錯。當然,張亮也會毫不吝嗇地對天天進行表揚,會主動親孩子,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愛。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要毫不客氣地批評,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3)多給孩子一些正面管教,少一些消極提示
作為家長,從小給孩子立規矩是正常的,但不能急于求成,應該根據孩子能力的不斷發展而增加難度。例如有的家長就把家規貼在墻上:尊重家長;該寫作業時寫作業;自己整理玩具;臟衣服放在筐里等等。
想孩子變得獨立,家長要給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自己逐漸學會遵守。例如有的孩子喜歡亂扔東西,你就要告訴他:“如果你再扔,以后就沒有喜歡吃的東西了。”
孩子每次扔東西都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以后每當他想扔東西時,想到的不是扔東西的樂趣,而是失去愛吃的零食的痛苦。
當然,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不是不講情面。父母在立規矩的時候,既要堅持原則的又要給孩子愛撫,在情緒不好或者哭鬧反抗時,別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應給予他安慰,引導他正確對待“規矩”。
4)給孩子多一些愛的擁抱,少一些“冷若冰霜”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是因為覺得孩子不能體諒和理解父母的心情,因為孩子總是做出讓爸爸媽媽反感的事情,讓諸多的父母很無奈。因此,一旦孩子犯錯,必定嚴懲,以杜絕孩子再敢范。
其實,在家庭互動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有的是是否適合,孩子對于外界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希望自己去驗證去摸索。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錯誤中成長,就要給機會孩子犯錯。
父母不要一味地對孩子指責,對孩子的錯誤吹毛求疵,讓孩子覺得壓力過大。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機會孩子犯錯,長大后,孩子犯錯的后果也許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