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說法,為何讀小說,是因為人生很短,幾十年的時間不夠支持我們?nèi)ソ?jīng)歷各式各樣的生活,所以只能夠到小說里去。生活沒有太多的可能性,而在文字(或者是電影動畫等)之中,可以變成了另外的人,體會了別人的生活,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在精神上拓展自己人生的寬度。
很多爛鬼yy小說喜歡把主角描述成一個bug。在某個境遇之后,該bug人品就指數(shù)爆炸,根本停不下來,遇神殺神,遇佛殺神,雄霸天下,斗破天穹(上蒼作證,我絕對沒有看過這本書),幾乎從頭到尾都帥氣地順利得令人發(fā)指。這里面自然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作者水平有限,無法安排一些引人入勝的曲折與艱阻,但也不能夠排除是作者為了應和部分讀者的口味。曾經(jīng)看到一個關于網(wǎng)絡小說的辯論,有個說法“看小說就圖的一個爽,何必在意那些邏輯與脈絡”。
曾經(jīng)看過半本的《陽神》。里面主角各種光環(huán),二代得要命。同時又被定義為一個努力得幸運得聰明得帥氣得學霸得令人切腹的人。而在自己變態(tài)的邏輯支持下,他一次次“成長”,一次次從專門利人毫不利已的反派那兒收獲各種裝配(沒怎么玩游戲,這個叫法正確吧),一次次恰到好處地打敗對手,一次次毫不留情地凌辱對手,然后,一次次隨著作者的更新一次次地強大下去……具體后面我沒看了……
不敢輕易地否定作者的水平或勤奮,只敢做如斯假定,它恰好滿足了一些讀者的需求。很多生活中的“屌絲(蒼天再次作證,我真沒多少貶義)”,在閱讀這類型小說時,代入感與同理心共震,荷爾蒙與腎上腺素齊飛。
感覺,自己就變成了那個牛X的人。
用這么長的篇幅來說明人能夠與自己所“看到”的牛逼的人產(chǎn)生共鳴,似乎有點兒冗余喔。好吧,言歸正傳。
相比起虛構作品中或者與自己生活距離頗遠的“主角們”,各種別人家的孩子就顯得討人厭多了。但是又不時各種艷羨各種被自己各種討厭的各種別人家的孩子。雖然ta最終還是成為了自己的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源于對方在高處碾壓你的某方面),而這種壓力又push著自己去希望像ta一樣,也擁有可以碾壓他人的能力.
人生似乎有無窮種可能,但自己無論如何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處于兩種境地。看到(也可能是被迫從老媽那兒聽到)另外一條路上有某位少年跑得很好很順很開心,于是心里就有點兒浮起來了。羨慕,嫉妒,最狠的甚至出恨,但心里還是希望能夠像他那么好順與開心的,特別是習慣的周遭是那么的“平淡”,即使當下的自己的“平淡”可能在某位少年看起來也是那么的華麗光鮮。于是,繼續(xù)紅白玫瑰了。
進入了A大學,就覺得,自己當年要是進B大學會怎樣。選擇了C專業(yè)就想著,我當年要是就讀D又如何。參與了E協(xié)會,時不時會YY一下F組織,從事了G行業(yè),就羨慕上了H。“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需要進化出我們不知足的心,所以,我們站起來了,跟樹上的小伙伴say goodbye。但幾百萬年形成的大腦跟不上工業(yè)革命后幾百年形成的世界,各種各樣新的欲望、變化、風險不時挑逗“古老”的心,心害羞了,于是不開心了。
今天與朋友聊了許多,也看了不少關于逃離“北上廣”與否的文章,暫時總結出來的核心問題就是,“在此山,望那山”,像俗語“飯是別人家的好吃”。其實可否別時時與他人相比較,就訴諸與已。當下生活能否enjoy到當下的自己?相比之前,是否enjoy自己more?
(至于觀點何時會有變化,待我好好消化今天的所想吧。)